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当前题号:1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当前题号:2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演讲中,蔡元培开门见山,简单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B.蔡元培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
C.蔡元培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并具体提出力求戒除娱乐。
D.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面对《捉不住的融鼠——时间片论》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情理兼备、文质并茂的散文。作者围绕“时间”,这一既平常又深奥的话题展开讨论,描绘时间的形象,探询时间的本质,表明了世人对时间的种种态度。
B.文中用了繁多的比喻来写“时间”,表现了作者绮丽的想象,语言有如诗句一样优美。
C.本文写得很“散”,又有些深奥,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各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来写,共同组成一篇“时间片论”。
D.文章在描绘时间的形象、探讨时间的本质的同时,表达了对时间的敬畏心、好奇心,表达了世人无力把握时间的无可东何之情。文章间接地批评了世人浪费时间的现象,号召人们珍惜时间,在有生之年多做事情。文章语言优美而又充满激情。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鹿的穷途

王开岭

①曾经,《齐鲁晚报》以《行人疯狂追杀野鹿》为题披露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目击者称——一头从刘公岛“偷渡”出境的野生梅花鹿在威海市郊登陆后,竟招来行人追杀。于是,光天化日下,一场索命与逃亡的马拉松开始了:野鹿沿公路狂奔,越过2米高的围墙,躲进一所小学里,众人紧跟跳入;小学校长欲打110 报警,疯狂的逐鹿者夺过电话叫嚣,“抓住杀了,鹿血,鹿肉都值钱,能卖两万块!”并警告“少管闲事”。后来,鹿被堵在了一间乒乓球室,警方赶到后,场面仍无法控制,仍有人高吼“野鹿谁捡归谁!”情势危急,警方只好与刘公岛林业部门联系,直到鹿主赶来,事态才稍有缓和。由于天色已晚,轮渡停航,有关人员决定让鹿在学校暂避一宿。深夜,竟还有垂涎者在校外遛达,一副伺机抢鹿的架式……

②捏着这份报纸,我体味到一股冷,一股惊悚的饕餮之冷。不仅是对蒙昧的寒心,更有对人性和同类的陌生、对文明的迟疑与迷茫。有时,你不免疑虑:除了遮体的兽皮换成了化纤织物,人到底进化了多少?

③想起了人的遭遇。

④有时候,一头鹿的命运就是一个人、一类人的命运。“人——鹿”背后,隐匿的是“人——人”的关系。既然以此待鹿,怎能保证不以同样方式对同类下手呢?那些研制细菌战的人,不就把为人准备的东西先喂给了动物吗?那些窥视藏羚羊的枪口,不也毫不犹豫瞄准了环保志愿者吗?

⑤眼前,浮现出两幅情景——

一是歹徒行凶或英雄落难时,那黑压压一望无际的看客丛林。一是“文革”批斗会上,群情激昂、纷纷冲上台集体施暴甚至当众杀人的表演。诸如广西武宣县的食人案,据《武宣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件》记载:“文革”中该县有一百多人遭食;有学生批斗老师后,在校园内就地架起炉灶,将之脔割烹煮。1968年6月18日,武宣中学教师吴树芳被批斗致死,其肝被烘烤药用……(见王毅《“文化大革命”野蛮性和残酷性的文化根源》)

⑦两幅情景,表面上一冷一热、一静一动。其实,冷漠与狂暴、怯懦与凶残,畏缩与嗜血、优柔与决绝、被虐与施虐……这些人性的两面,实乃一脉相承、同根同源,转化起来也一蹴而就,并无障碍。

⑧尤须注意的是,逐鹿者不仅是人,更是人群。上述的鹿和“文革”遇难者,其最大杀手即这种“集群”效应。法国人古·勒庞有本研究群众心理学的名著:《乌合之众》。他指出:群体氛围下,人的心理比平时更有武断、粗暴、专横的倾向,更易滋生犯罪和极端行为;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契约,在狂热的群体中往往失效。

⑨群体掩护下的施暴,在欧洲异教冲突、法国大革命、德国“水晶之夜”、义和团运动、南京大屠杀、中国“文革”、波黑内战、科索沃纷争、印尼骚乱中已屡见不鲜。

⑩群恶群暴的因子,不会随伤疤和光阴一起消逝。它会像灰尘、蟑螂一样耐心地潜伏下来,趴在生活的旮旯里、皱褶里,寄生在人体的毛囊中,默默繁殖、变异,它时刻准备着,伺机掀起新的暴动……

⑪伏契克临终告诫:人们,我爱你们,可你要警惕啊。

(选自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详尽地叙写了“行人追杀野鹿”的事件,旨在用细节表现人类的随性而为,激发读者共鸣,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B.作者认为,群体掩护下的施暴行为从中国到外国,从过去到现在普遍存在着,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还会伺机再次出现。
C.第⑩段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群恶群暴思想比作灰尘和蟑螂,形象地表现了其肮脏、卑劣、普遍以及顽固的特点。
D.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旁征博引,有理有据。有较深的文化意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A.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用“鹿的穷途”作为标题的用意。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各句中,对有关课文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江南的冬景》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名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各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B.《西地平线上》通过对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和阿勒泰草原三处观看到的三次落日景象的多地点、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雄阔的境界和深刻的主题,在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时,又给人心灵以洗礼。
C.《前方》一文的立意表面上是写思乡,实际上写的是离家。用思乡的苦反衬离家的痛。
D.《像山那样思考》作者通过对山、狼、鹿、牛、草木之间关系的描写,分析,启示人的尊重自然,从自然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持自然的生态的平衡。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内容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子恺的《家》,巧妙地避开了正面的回答,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的夜晚,以一个异乡人身份,在月光、山水与人的情景交融之中,完成了对家的感悟。
B.苏雪林的《家》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丰富,从家的观念起笔,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表现出作者对家和家园的认识和思考。
C.林文月的《生日礼物》中母亲告诉儿子两个道理:一是人的一生许多时候都要面临能否无所畏惧地、负责任地面对一件事的考验,二是给予和接受都需要宽大的胸怀。
D.张洁《我的四季》旨在警示人们: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因而一定要耕耘好自己的人生,收获好自己的人生。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项中,对《想北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自己对北平“说不出”的爱喻为对母亲“说不出”的爱,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B.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他不是在“想”北平,而是在“写”北平。
C.作者从一些方面将北平与一些国际上的大城市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并不是要强调北平的先进、富有、美丽,它的核心之处在于北平是他的故乡。
D.文章最后一小节“真想念北平呀”的呼唤,可以说是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项中,对《前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对画面进行了具体的描摹,提出了“他们去哪儿”的疑问,并点出了“他们正在路上”这一事实。
B.“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是本文的中心,也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
C.作者描述和转述了眼前的这幅摄影作品里的场景、钱锺书《围城》里的场景、丰子恺散文里的场景,目的是要正面说明“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D.本文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它表面上是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项中,对《我与地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部分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写地坛的景色,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废弃的古园”,更是被作者视为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地。
B.作者所谓的“宿命的味道”,就是指“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废,“我”残废。
C.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思想感情上经历了一个由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D.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