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内容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子恺的《家》,巧妙地避开了正面的回答,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的夜晚,以一个异乡人身份,在月光、山水与人的情景交融之中,完成了对家的感悟。
B.苏雪林的《家》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丰富,从家的观念起笔,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表现出作者对家和家园的认识和思考。
C.林文月的《生日礼物》中母亲告诉儿子两个道理:一是人的一生许多时候都要面临能否无所畏惧地、负责任地面对一件事的考验,二是给予和接受都需要宽大的胸怀。
D.张洁《我的四季》旨在警示人们: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因而一定要耕耘好自己的人生,收获好自己的人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11-30 05:4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4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孛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被软着陆,首次月倍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嫦娥4号成为与嫦娥3号不同的全新航天器,概括起来两者有五大不同。

科学目标方面。嫦娥四号任务均要在月球背面完成,包括实现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和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探测。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说:“因为没有别的探测器到过月球背面,所以不论是探地形还是探月壤成分,应该都是人类第一次获得一手数据。”

工程目标方面。嫦娥四号任务锁定两个国际首次: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地月L2点中继星对地对月的测控、数传中继。

有效载荷方面。嫦娥四号将降落月球背面,其着陆器携带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低频射电频谱仪等4台有效载荷和1台生物科普载荷,巡视器上共携带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等4台有效载荷,并将把8台有效载荷带往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

着陆环境方面。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师吴学英介绍说,嫦娥四号的主着陆区为月球背面靠近南极的冯·卡门撞击坑,这里着陆区面积比嫦娥三号的虹湾地区小许多,因为月球背面山峰林立,大坑套小坑,很难找出再大一些、平坦一些的地方。因此,嫦娥四号着陆器在凸凹不平“巴掌大”的地方软着陆,需要具有比嫦娥三号更准确的着陆精度。,需要具有比嫦娥三号更准确的着陆精度。

通信方式方面。嫦娥四号与地球“飞鸽传书”的通信任务由“鹊桥”中继卫星承担,实施与地面的通信信号“接力”,保障嫦娥四号与地球通信联络。

(摘编自《航天专家: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五大不同》,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齐、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均放置于密封的生普试验栽荷罐内。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传回的照片显示,棉花成功发芽。截至试验结束前,未从传回数据中观测到其它生物生长状况。

生物科普试验襄备罐由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直径173毫米,高198.3毫米,内部除了6种生物,还有18毫升水和土壤、空气、热控以及两个记录生物生长状态的相机。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第一天(1月3日)即加电开机,在地面控制中心发送放水指令后,植物种子和果蝇虫卵结束近3个月的休眠状态,进入生物月面生长发育模式。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轨工作状态良好,累计工作时间长达212.75.小时,下传照片170多幅。

(摘编自《嫦娥四号生物科普实验载荷中的棉花种子发芽》,北晚新视觉2019年1月15日)

材料三:

美国《福布斯》网站展望称,2019年1月仅月球就会“接待”两批地球来客,它们将开创人类探月历史上的两个“第一”。报道称,1月初,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在月球冯·卡门撞击坑软着陆并展开巡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与月球背面“亲密接触”。印度也将展开本国第二次月球探测行动,计划于1月31日发射“月船2号”探测器,“史上首次造访月球南极”。美国《天空和望远镜》杂志网站则透露,包括德国、美国和印度等多国机构冷战期间美苏引领的第一次探月高潮以政治目的为主,因此在1976年之后,这类不惜血本的探月行动一度陷入长期停滞。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于科研目的以及开发月球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推动,各国形成新的探月高潮。月球不但拥有氦-3等丰富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而且还是载人登陆火星的理想中转站,因此欧洲国家、日本、中国、印度等先后都提出本国的月球探测计划。

(摘编自《2019全球航天充满重量级任务环球网》,2019年1月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4号是一种全新的航天器,他通过逐鹿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并借助于鹊桥中继星传回月背影像图。
B.嫦娥4号生物科普实验在河内搭载的6种生物,截止实验结束时,锄棉花成功发芽,为从传回数据中观测到其他生物生长状况。
C.《福布斯》网站称2019年1月,人类将开创探岳历史上的两个第一第1次着陆月球背面,第1次造访月球南极。
D.古老神秘的月球背面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可在嫦娥4号探测器登陆之前,人类从未实现月被着陆和雨乐贝的中继通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携带8台有效载荷为其精准着陆于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并传回月背影图像提供了保障。
B.通过地月L2中继星地面控制中心开启实验指令,6种生物结束休眠,正式进入生物月面生长发育模式。
C.以政治为目的的第1次探月高潮长期停滞后,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各国又形成了以科研为目的的探月高潮。
D.随着探月的不断深入,人类将会获取更多的矿产资源,载人登陆火星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小题3】嫦娥4号登月成功对中国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钟观光

钟观光,中国教育会的主要成员,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自缚其足与桌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17岁时已精通诗、词、文、赋,其师欣然说:"此子好学有恒,气度逾常人,前途未可限量。"光绪十三年,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人们谑称他为"缚足秀才"。对此,钟观光并不满足,在求学路上继续奋进。

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甲午风云后,有识之士痛感世变日亟,非变革不足以自强,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恃旧学不足以御侮,而"科学为强国之根基",他虽然无力深造,却矢志自学理化等自然科学。在不长的时间里,他读完了由江南制造所翻译的化学、物理等书籍,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他又专程赴沪学习日语,如饥似渴,不到数月,就能通阅日文,由是知识日增,眼界大开。

钟观光原本主要研究理化,在杭州疗养时,散步于西子湖畔,青山绿水,草木葱茏,诱发了他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他在病床上坚持自学了李善兰翻译的植物学方面的著作,病情好转后又采集标本,认真制作,很快就掌握了近代植物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从此,他"拈花惹草",与植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5年,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派教务长专程礼聘钟观光为博物教授,钟遂讲学于岳麓三年,深受学生爱戴和崇敬。其间他曾返回故乡,筹建了一所"师藏楼",并铺路修桥。1956年由他的儿子钟补求将"师藏楼"中所藏十几柜蜡叶标本、手稿和书籍全部无偿地献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蔡元培就职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钟观光因偶来北京,被聘为生物系教授,不任课程,筹建标本馆。这给了钟观光考察、采集和研究植物的良机,他感到非常兴奋,虽已年近半百,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出誓言:"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不负众望。"

钟观光三次大规模的采集旅行历时四年之久,北起幽燕,南至滇粵,足迹遍及11个省区。他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万多种,共15万号,海产、动物标本共500余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标本300余种。1924年,北京大学以他所采标本为基础成立了生物系,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我国著名蕨类植物学者秦仁昌先生评论说:"北大标本之真正价值,不在于新种之多寡,而在所经地域广大,各类包罗宏富,实为研究生态分布最完善之材料。"

1931年,钟观光应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任研究教授,并参加中国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进行植物科属名称的订正工作。从此,年逾花甲的钟观光主要投身于我国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研究。钟观光的研究兼及药物学,为了将异物同名、真假之品辨明,年近七旬的老人又风尘仆仆专程赴祁州进行生药考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北平,科学研究已无法进行。钟观光先是去门头沟避难,后又被迫携带文献资料以及部分标本南撤。在战乱中,他的许多重要书籍、著作、手稿、日记损失严重,在北平留下的好几大箱书籍、资料后来又被国民党军队当作废物垫在碉堡里,使他的多年心血凝成的结晶毁于一旦,令人痛心疾首。钟观光回到故乡后,继续孜孜不倦地对古籍记载的植物进行考证、疏释和续写《本草疏证》。但苦于资料缺乏,研究工作难有很大进展,许多疑义之处只能"臆为论断"。他不得不叹惜:"非俟难平之后,不能为力也。"然而日本侵略者妄图尽快亡我中华,形势愈趋紧张,南京、杭州失守,宁波岌岌可危。钟观光心伤国难,万分痛苦。1940年7月,日寇首次在镇海登陆,同年9月30日,这位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著名科学家,在忧伤中去世,享年73岁。

(相关链接)

钟观光是早期的一位致力于普及科学教育者,他认为"推动革命,非由国民教育入手不为功",因而回乡后即创办了芦渎公学。他借款筹建校舍,又邀请名人做通俗演讲,倡导劝学、放足运动,使当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为此,1938年钟观光七十岁生日时,镇海县长张感尘送"乐育英才"木匾以褒奖他对地方教育事业的贡献。

(摘自陈梅龙《著名教育家钟观光先生传略》)

钟观光先生曾花费很多精力从事古书中植物学名的考证工作。他反复阅读《毛诗》《尔雅》《离骚》等古代名著并详为笺注,对146个科的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他把《诗经》《易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中的植物,按国外植物学原著,进行分种、分属检索,还对文献引证、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等逐一地考证、修改、补充和注释,整理分辑成册,写出约150多万字的毛笔手稿。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李丽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钟观光学习刻苦,他在私塾读书时,因想到贫困学子读书不易,曾把自己的腿与桌腿绑在一起以苦读,被人们谑称为"缚足秀才"。
B.钟观光是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他矢志学习理化,后研究兴趣转移,但"以科学为强国之根基"的理念始终未变。
C.钟观光先生乐于奉献,应邀在岳麓讲学期间,于长沙筹建了"师藏楼",之后其子将该楼所藏无偿献给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D.历时四年,钟观光不负所托,采集并制成大量标本。北京大学生物系建立的第一个生物标本室,其中的标本就是由他采集而来。
【小题2】文章为什么要写钟观光早年接受旧学教育的经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怎样理解钟观光所说的"与民偕乐"?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一追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1)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④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目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⑤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绞,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3)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小题1】第(1)段第②句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被人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一笔带过。
D.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大多数人不太喜欢,故一笔带过。
【小题2】下列对第(2)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渎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渎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小题3】文段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下列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渎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渎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