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项中,对《我与地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部分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写地坛的景色,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废弃的古园”,更是被作者视为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地。
B.作者所谓的“宿命的味道”,就是指“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废,“我”残废。
C.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思想感情上经历了一个由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D.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1-16 03:0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语文教育应是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关于文化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语文的学习应是关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审美情感”的养成,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知识的积累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孕育培养,二者应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现代语文教育伴随课程改革逐步呈现出问题的两极:一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知识教学,无异于将教科书选文思想层面的美学感悟剖析、固化为知识的组群,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文学带来的心灵的愉悦感和文字符号所给予的灵动感,文学失去了原有的深层意味,沦为文学知识的附庸,本末倒置。二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人文性”价值的绝对化解读,导致语文基础“工具性”地位弱化,进而带来基础知识教学的式微甚至断裂。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语文教育和教科书编写的进行。关注文学审美教育不应当以弱化语文知识教学为手段,二者本不对立。以关注文学审美价值为借口而忽视语文知识教学,必将导致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而丧失基本文化知识的积累,实难实现语文素养“质”的转变。

母语孕育了本民族延续千年的文明火种,而语文教育是将这一语言从自然状态发展为超然状态的、打上民族文化烙印的、回归中华文化传统的主要课程,未来语文教科书应在回归优良传统文化的底色之

上为中华文明注入新元素。研究语文教育中优秀文化的传承,至少有以下理由:通过语文教育发展学生的心智理性,使受教育者更具人性,对生活具备形而上的思辦能力。在现实与价值观的世界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是割裂的,但是更关注物还是更关注人,则是二者的根本差别。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典范,采用训练心智、养成审美价值的眼光看待世界,是其必然的价值追求。因此,好的语文教育就在于能传递好文本之中的这种价值,而不轻易被“时尚”所转移。传统的经典帮助我们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却又超越了时空;虽然驻足于文本,却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共鸣。

就传统而言,对本国的文化,要通过历史看到“变”背后的“恒”;对他国的文明,要看到多元文明“异”后面的“同”。因为,文化是没有“高下”之分的。面对多元的文化与价值,传承怎样的文化传统?培养怎样的道德与人性?树立起怎样的审美观?如何使得语文教学既以学生为中心又高于学生?这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

(摘编自《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语文的学习涉及文化知识与审美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知识的积累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孕育培养相辅相成。
B.对语文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会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文学带来的心灵愉悦感,因而要淡化对语文知识的教学。
C.语文教育中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发展学生的心智理性,使之更具人性,对生活具备形而上的思辨能力。
D.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有联系的,二者的根本差别是自然科学更关注物,社会科学更关注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语文教育的话题,并归纳语文学习总的原则,最后指出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
B.文章分析了现代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星现出的两种极端现象,并对其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章围绕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论述了好的语文教育在于能传递好文本之中的人文价值追求。
D.文章分析了母语、语文教育等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阅读经典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情感共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文学审美价值的教育关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知识教学关乎语文素养“质”的转变。
B.语文教育是将母语从自然状态发展为超然状态,语文教科书回归优良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注人了新的元素。
C.好的语文教育需要科学教育理念指导,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需要训练心智,需要引领时尚、面向未来。
D.文化没有高下的区别,要看到本国的传统文化变化背后永恒的东西,世界多元文明差异背后相同的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跟我投缘,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探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中,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的书被更多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过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向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蹦蹦跳跳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敢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都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
E. 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小题2】根据作者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方面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谈的江湖

张虎生

与老谈的结识,场面有点另类。一日路过古董市场,信步斜入,不料晚了,唯见边角处还剩一中年男子,守着个报纸大的小摊,孤零零的模样。倒是他的头发,象牙一样的白,半尺那么长,在八月黄昏的热风中,一阵阵地扬起,有点意外的醒目。

我向前时,他突然叫住我,声音很轻,有点含混:“买下这串念珠吧,就20。”他悄然竖起两根指头,同时隐隐约约的,一丝酒气飘了过来。细聊起来,得知眼前这位衣着有点落拓的谈先生,并不是做买卖的熟手,那串念珠,他花了15块的本钱,熬了一整天,也没卖掉。举着一个酒瓶,老谈讪笑道,“就挣顿酒钱”。那个扁扁的酒瓶是装二两五二锅头的,当时也就三五块钱。我收下念珠后,老谈顿时松快了许多,“还有点东西,有兴趣,你就看看,买不买没关系”。他抬起身,打开当作小凳的木盒,木盒一尺见方,塞得满满的,竟然全是印章。“你刻的?”我有些惊异,老谈轻声“嗯”了下,脸上浮起些许红晕。带着疑惑,我一枚枚地端详。印文镌篆的功力相当不俗,布局走刀,既守着端庄矜持,又稳中求变,疏密收放,甚是老到。

后来成了朋友,方知老谈篆刻的资历很是高深,是南京印社的早期会员,与他同期的,不乏响当当的,大名家。人家的行情,一方印,硬是5000起步。反观老谈,就便宜到家了,开价二三百,机灵的买主,当然还得杀杀价。我问他是否搞这个专业,老谈眉眼微蹙,依旧低声悄语地说,“副业,副业,”然后又添上一句,“专业也是操刀,不过是把大刀”。听了这话,再瞧瞧眼前这位神态弱弱的老夫子,我一时惊诧莫名。被我催逼,老谈断断续续地道来:念初中时,父亲亡故,他十几岁就顶职进了肉联厂,一直到下岗,始终专业杀猪匠一名。说起这些,老谈慢悠悠的,云淡风轻的坦然。

老谈的中餐,一律就在摊前。惹人注目的,是老谈与酒菜之间那种难言的微妙。一个中午,摊子跟前,老谈照例摆出一壶一盅,几个小菜,抿上一口,细细地嚼着,渐渐的,面颊微酡了,话头也密了起来:你们插队吃不上肉吧,我倒是整天泡在肉窝子里。实在饿了,刚出锅的油渣,又酥又软,抓一把,三口两口大嚼一番,那才叫个油水...我还沉浸在他描摹的胜景中,他又连连自嘲道:“油渣青春,油渣青春,根本不值一提。”

确实,虽油水丰厚,老谈却不甘肉食,早早迷上了篆刻。乔布斯说,“你须寻所爱”,而这位杀猪的老谈,早就践行了一步。他秉性勤奋,又拜得名师,一块冷硬的石头,一番心思过后,古老的艺术之花,就在手指间,一朵接一朵地绽放开来。在那文化贫瘠的年岁里,这无疑是一份精神的膏腴,老谈的心,因此而愈加柔软愈加丰厚。

世事难料,他50岁时,肉联厂被卖掉,老谈猛地跌入下岗大潮。空荡荡的手里,只剩一把刻字刀了。可他迂腐,奉行着艺术至上的圭泉,羞于卖印换钱,只好到处找些零工做,又无法专心治印。我一再劝他放下:“人家齐白石能卖画,你为什么不能卖印?以一已之长挣钱,你的艺术才有可能续命存活。”

又几年过去,现在老谈的印章,已经成了古董市场的一大卖点,生意不错,价格却一直没涨。遇到懂行且对他的道行啧啧称赏的,老谈就会喜不自禁,当场开上一堂洋洋洒洒的篆刻课。也有喜欢然而缺钱的穷学生,期期艾艾地舍不得走,老谈见状,爽快对折,半卖半送,附赠若干小窍门。资本当道,难免有心人把老谈当作潜力股,提出诸如工作室之类的待遇包装,老谈却从没应承。也许,大凡遭遇过失业的人,心里不免还留着隐痛,但我想,年届耳顺,尘埃落定,老谈已经寻得了那份手是自己手脚是自己脚、自己领导自己的自由自在。一天两遍酒,一日一方印。不求闻达,但愿无忧。江湖深阔,老谈仅取方寸;刻印换钱,老谈从不逾矩。

老谈的江湖,就这么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了场面描写和肖像描写,为下文具体叙写老谈的另类作铺垫,同时照应文章标题。
B.“老谈轻声“嗯’了下,脸上浮起些许红晕”,这里表现了老谈先有几分自得后略带害羞的心理。
C.“我”买下了老谈售卖的-串念珠,就彼此认识,后来成为朋友,“我”劝诫他专心治印卖印。
D.老谈到肉联厂顶职上班,成为专业杀猪匠,过得很风光。后来不幸下岗,他才拜师勤学篆刻。
【小题2】文章多处写到写到老谈的印章,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老谈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