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演讲中,蔡元培开门见山,简单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B.蔡元培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
C.蔡元培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并具体提出力求戒除娱乐。
D.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27 08:24: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关于清明,《岁时百问》讲:“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明代张岱《夜航船》亦讲:“清明万物齐于巽。巽,洁也,齐也。清明取洁齐之义。”时至清明,已入深春,莺飞草长,清波粼粼,桃红柳绿,风清景明。

清明作为节气,有起源于周朝之说。据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时令》讲:“周公始定二十四节,以合二十四气。”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冬至和清明。古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清明三候是:初候桐始华(华,即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三候虹始见。这早在《逸周书·时训解》即有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鴽是鹌鹑一类的鸟,“田鼠化为鴽”,是古人的一种错误认识。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说起清明,就不能不谈到寒食。据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贤人介子推的。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等诸臣逃亡去国十九载,返国后封赏功臣,独介子推无封无赏。子推作《龙蛇歌》而讽之:“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入深渊,得其所安;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子推遂偕母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子推抱树焚死。时人为悼念子推,于其忌日禁火冷食。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二日,亦有前三日之说。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日期相近,便逐渐融为一体,几乎成为“同一个节日”。据唐代杜佑《通典》载:“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至此,寒食被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确定下来。俗话说:“清明到,儿尽孝。”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由于寒食禁火,故清明取火曰请新火。“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在清明这一天,皇帝亦将新火赐予近臣,以示恩赏。唐代韩翃《寒食》诗写的便是公侯大臣受皇宫赐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亦始于唐代。寒食一日,再加前后三日,共计七日假,相当于近年来的“黄金周”。“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由于唐代以后,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所以除了祭祖扫墓而外,尚有春游、踏青、插柳、放风筝等风俗。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又云:“清明去踏青,不害脚疼病。”宋·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有句:“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因而清明或曰寒食庶几成为一个“旅游节”了。

《寒食与清明(金台随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春时节,清明到来,当时风清景明,正与其清洁明净的含义相符。
B.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贤人介子推,后来相沿成俗,成为节日。
C.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时间前后相差不大,人们已经把它当作“同一个节日”。
D.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共计七日假,就像我们的黄金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它们作为节气是早于作为节日的。
B.寒食节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清明有“清明到,儿尽孝”的俗语,可见这两个节日有着共通的文化内涵。
C.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面,在这一天人们禁火并且吃冷食,因此才称清明取火为请新火。
D.清明这一天,人们为逝去的先人扫墓,皇帝也将新火赐予身边的大臣,以示恩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作为节气,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周朝,张岱的《夜航船·天文部·时令》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B.寒食因当日禁火冷食,清明取清洁明净之义。可见中国的节日取名有独特的含义。
C.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风俗也就不局限于祭祖扫墓,而变得丰富多样。
D.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因为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所以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或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各自的不同传统。

具体到我国近代以来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应当区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感到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新文化,借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这种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乃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因而可看作是古今问题,而不是中西问题。哲学家冯友兰说:“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谓中西之分,实际上是古今之异。以中学为主,对西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古释今;以西学为主,对中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今释古。”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早已走出救亡时期,而处于国家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因而,现代的中西关系就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不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而是追求国际化、世界性等。

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文化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彼此各有特色。学习西方文化,我们不能光点头,也不能光反对,而是要吸收、利用和超越西方文化,以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在中西哲学关系上,哲学家贺麟既不主张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而是提出“化西”的中国哲学。他认为,正如宋明理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哲学,现今的中国哲学也不能是“西化”的中国哲学,而只能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至于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也就是古代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古希腊、柏拉图已不是当时的古希腊、柏拉图,而是我们此时的古希腊、柏拉图,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古典型或经典型不只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古典型、经典型不是自在存在,其真理并不自在持存。古典型或经典型的东西就是那种经过不同时代检验而保存其真理的东西。我们对古代经典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永远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陌生性与熟悉性的综合、他者与自我的综合。

(摘编自洪汉鼎《正确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古今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进程中具有的历史地位。
B.西方化、西学化从来不是我们的文化追求,如今我们追求的是文化的国际化、世界性等。
C.文化本身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高低之分,学习外来文化主要是提高本民族文化水平。
D.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是一个既是历史性又是现代性的概念,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讨论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的特征前,文章解释了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B.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具有的特征和需要学习的内容方面,论证了文化的中西古今关系。
C.写宋明理学是“化佛”的中国哲学,是为类比论证现今的中国哲学应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D.文章提到古希腊、柏拉图,为论证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古代和现代特征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民族各自不同的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就没有文化的民族性。
B.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关系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中国文化的以古释今以今释古、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C.因为中西哲学关系,所以我们学习西方文化要遵从吸收、利用和超越原则。
D.如果我们不从综合性的视角分析古代经典,就不能完全理解古代经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