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戍卒叫,函谷举。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该诗不仅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母亲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B.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从而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特有的质朴美。 |
C.诗人在赞美大堰河无私养育她的乳儿的同时,还通过讲述大堰河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对给大堰河带来无尽不幸的黑暗社会的愤慨之情。 |
D.诗中有些笔墨,看似朴实无华,却将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哀思准确地传达了出来。 |
本单元的诗歌中,昌耀的《河床》通过对_____色彩的特有意象的捕捉,进入历史,进入生命;郑敏的《金黄的稻束》有寻常的_____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感、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李广田的《地之子》从_____的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地母亲的爱怜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染力;牛汉用被斫去了一半身躯却依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半棵树”的意象,鲜明地体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直的_____的人格形象;洛夫的《边界望乡》以个人的感受传达了既具古典意味,又与现代千千万万游子心灵相通的_____,体现了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情境。
A.黄河流域 生产劳动 人间与天堂 共产党员 历史 |
B.西部草原 东部平原 东西方文化 劳动群众 理想 |
C.农村生活 高原地域 空间与时间 工人阶级 思念 |
D.高原地域 农村生活 “大地”与“天国” 知识分子 乡愁 |
人与动物思维的区别
包 林
动物到底有没有意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已有过关注。典故里说,庄子看着逍遥自在的鱼,羡慕不已。有人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怎么知道鱼会快乐呢?庄子云,子非吾,焉知吾不知鱼之乐?当然,庄子这种回答确实有点狡狯,但动物有意识的表现,这是今天认知科学公认的事实。特别是我们知道,高级哺乳动物已经有了大脑皮层,它们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具备了动物的心理,它们有的行为相当复杂,目的性十分明显。在战争中或一些传奇故事中,一些战马或狗,对主人忠诚无比,有的为了救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其认知水平和随机应变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福尔克·阿尔茨特等认为,动物具有令人吃惊的理解能力和相当宽广的情感频带。一些实验或事实表明,猩猩和海豚也会“故意”,如在一个海洋馆里,当人们要求一只海豚做某个动作时,它故意反复做错,人们发现它之所以如此,就是要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人们探究原因,发现可能是它厌倦了枯燥无味的重复生活。当然,动物的故意,与人的故意还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在脑中形成概念。实验表明,海豚能对人们提出的问话做出回答。其中,87%的回答是正确的。如在美国檀香山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里,训练者问海豚“凤凰”,池中有没有球,如果有,它会回答有,否则就回答无。它还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语义规则。训练者做出“网在篮子里”的手势,海豚“凤凰”就会把网丢在篮子里,做出“篮子在网里”手势,它就会把篮子丢在网里。这两句话的结构是相同的,但语义不同,而海豚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但是,动物不会后悔,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表示后悔可能是人的专利。虽然动物在情感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表现,例如高兴、愤怒等,但它们显然还不会做出“妒忌”等这样高级的情感行为来,这种情感又只有人类才拥有。
动物能够理解一般简单的话语。我的一位邻居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宠物狗很聪明,能听懂很多日常对话,令人不胜惊奇。平时都是他带狗出去散步,但是有一天傍晚,他对妻子说,你带它出去散一会儿步吧,我今天不去了,歇一会儿。一直在屋角里趴着的狗忽地站起来,跑到门口,回头望着女主人,等着她出发。克里克认为,某些高等哺乳动物可能具有意识的某些重要特征。虽然它们没有语言,但仍可以有意识的关键特征。争论某些低等动物如章鱼是否有意识,是无益的(它使我们想到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比赛中,德国的那只神奇预言家章鱼保罗)。因为,“意识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当我们无论从原理上,还是细节上都清楚了解人类的意识时,这才是我们考虑非常低等动物的意识的时候”。
动物甚至有能够产生灵光一现的意识的表现。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皇帝新脑》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关在房间里的黑猩猩,看见一根香蕉悬挂在天花板上刚好够不着,房间里有一个大盒子。一开始,它看着香蕉烦躁不安,然后,它原先阴郁的脸忽然“发亮起来”,它的眼光从香蕉移到盒子那里,再移到香蕉下面,它欢呼了起来,以极其高昂的情绪翻一个跟斗到了盒子旁边去,它把盒子推到香蕉下面,完全确信自己会成功。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不会怀疑类人猿体验到真正的“灵光一现”。这个故事表明,在灵长类动物那里,有着基本的推理能力。
因此,我们不能说动物没有思维。而且,我们知道动物有情感。有时,动物的思维水平会出乎人的预料之外。当然,动物的思维还只是低级思维,与人的思维有本质不同。
当然,动物也有学习的能力,马戏团里的动物按照人的指令,能学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2011年有报道说,有一家人的一只鹦鹉在去年冬季时走失,第二年开春后它又找回了家,但它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是,能够站在枝头上学鸡叫,并且叫得很像。人们猜想,这个冬天它一定是在某个鸡窝里度过的。丹尼尔·丹尼特认为,跟我们一样,绝大多数动物都有一些活动是按程式来控制,来实行“自动驾驶”的,不会在它们上面用上全部能力,这些活动事实上受控于它们大脑的某些特化子系统。当一个特化警报被触发时,动物的神经系统就会动员起来,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本能性的反应。动物没有人一样的大脑组织,没有人的大脑软件所能达到的功能,不能进行抽象概括、复杂的推理、预见、发现事物的规律与联系,等等。这种区别是一种质的区别。从根本上来说,动物都是靠本能生存,它们都是经验主义者。
(节选自《思维的模式》)
【小题1】作者是怎样说明“动物到底有没有意识”的?【小题2】文章开头引用庄子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简要概括动物具有哪些“令人吃惊的理解能力和相当宽广的情感频带”?
【小题4】本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大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系)设立教授会,由教授会规划各的工作。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 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
(摘自蔡磊珂《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的工作。 |
【小题3】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