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
B.“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
C.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位新君即位,常常改换年号,叫作改元。 |
D.“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顺序排,应为“夜半”“人定”“鸡鸣”“黄昏”。 |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初唐诗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妇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长恨歌》《琵琶行》是他著名的叙事诗。 |
B.古诗有古体诗与近体诗之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近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古体诗。 |
C.《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由屈原编著而成。《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我国诗歌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骚”指《楚辞》。 |
D.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作富于现实主义精神,有“诗史”之誉,他本人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名作。 |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B.《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C.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的最后一字必为平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 |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论”分为史论和政论两种,史论是在史书人物传记结尾处的议论评价,政论是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价经史之言。 |
B.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夸张,结尾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
C.归有光,世人以号称呼他“震川先生”,他反对一味拟古,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
D.姜夔,南宋文学家,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其词音律和谐,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有“词中老杜”之称。 |
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和《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
B.“初七及下九”,句中的“初七”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初七日;“下九”为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
C.鸡鸣、黄昏、人定等,均是古代表时间段的词语,其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指戌时,相当于现在夜间19~21时。 |
D.“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B.《战国策》的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曹刿论战》就选自此书。 |
C.《史记》中本纪记述帝王,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败秦军主力,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司马迁把他列入了本纪。 |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B.左迁,贬官,降职;出官,指京官贬黜到地方任职;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
C.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辛弃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苏轼。 |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305篇,又称“诗三百”。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音声调激愤,变徵则声调悲凉。 |
B.“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五经”指《诗》《书》《礼》《易》《论语》五部经书。 |
C.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
D.“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其中“独”指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
下列文化常识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为笔名,他创作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代表作为《呐喊》《朝花夕拾》等。 |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对鲁史《春秋》的注解,因此称为《春秋左氏传》。 |
C.《战国策》为西汉刘向创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故事,也记述了义士豪侠勇于斗争的行为。 |
D.《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文章共有本纪、世家、列传、表四种类别。 |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尺微命”中“三尺”指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
C.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