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尺微命”中“三尺”指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C.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07 12:4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竞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①也!”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候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候世世称孤 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成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注①税驾:税通“脱”。犹解驾,言休息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徒、流、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己,盛极则衰,好景不长,预感自己结局不会好。
C.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不禁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白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②总丱(guàn):即总角。③燕寝讲堂:燕寝,闲居之处;讲堂,讲习之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B.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C.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D.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冠:婚礼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20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这里指婚冠的年龄,喻年少。
B.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文中用作仕宦的代称。
C.博士:古代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此词亦为古代学官名,又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D.经文:古代主要指佛教等宗教典籍中的文字,下句中的“注”是对经的注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抓起,效果更好。如果错过了青春年华也不要自暴自弃,晚年学习亦可有所收获。
B.作者认为不要在无益的事情上尽力,对于弄清楚“仲尼居”是在闲居之处还是在讲习之所,纯属浪费时间。
C.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荒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在文章中运用衬托的手法来证明这一观点。
D.作者擅长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例子丰富而有针对性,使文章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个可。
(2)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