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个选项中,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B.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C.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小说集《故事新编》《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D.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期、功,古代丧服名称,这里指穿这种丧服的亲族。期服服丧一年;功服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期服和功服的都是同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02 10:0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B.“左徒”,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在“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一句中,“卒”表示“终于”“最终”,“短”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贬低,讲坏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的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往秦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⑵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