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有学者认为,“君子”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因为君子有利人利天下、成人之美、周而不比、有礼知耻等内涵。下列各项中的“君子”没有这种内涵的一项是(   )
A.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品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
B.(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D.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21 11: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之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B.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C.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D.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上指黄河边,联系下文的“燕师闻之,度水而解”,这里应该指齐国境内黄河南岸。
B.庶孽指妃妾所生之子。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庶”与“嫡”相对庶孽是宗族的旁支。
C.日中指申时。古人将一昼夜分成十二时辰,分别对应十二地支,汉代每个时辰有特定称谓。
D.表和漏指圭表和漏刻。圭表用来度量日影长度,漏刻由漏壶和刻箭构成,用来计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文武双全。晏婴在齐国受外敌威胁的优患之时向齐王推荐了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司马穰苴不畏权贵。庄贾身为监军,却没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军门,为严明军纪,穰苴不因他是齐景公的宠臣而徇情,依法将他斩首。
C.司马穰直体恤士卒。他把将军的物资分给士兵,自己与士兵平均分配粮食,深受士兵爱戴,即使是生病的士兵也争先作战。
D.司马穰军威远扬。齐军同仇敌忾,入侵齐国的晋燕军队听闻后竟不战而屈,齐军乘势追击,收复了失去的领土。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召穰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燕晋之师。
(2)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已为监,不甚急。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2

   留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