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同此心

老舍

他们三个都不想作英雄。年岁,知识,理想,都不许他们还沉醉在《武松打虎》或《单刀赴会》那些故事中。

可是,他们困在了亡城。只有一个缝留给他们一一低首去作行尸走肉。

王文义是三个中最强壮的。差一年就大学毕业了,敌人的炮火打碎他的生命的好梦。假若他愿意等着文凭与学士的头衔,他便须先承认自己是亡国奴。他把墙上的一面小镜打得粉碎,镜中那对大而亮的眼,那个宽大的脑门,那个高直的鼻子,永将不能被自己再看见,直到国土收复了的一天。

他把范明力和吴聪找了来,两个都是他的同年级而不同学系的学友。“有了办法没有?”

“我们逃吧?”吴聪试着步儿说,语声似乎是被羞愧给管束住。

“逃?”王文义低声的问,而后待了半天才摇了摇头:“不,不能逃!逃到哪里去?为什么逃?难道这里不是我们的土地?”“我也这么问过自己,”吴聪的语声高了些,“我是这么想:咱们死在这里太可惜,而且并没有什么好处。”

“是的,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可惜;三个人的力量太小,无益。”王文义点着头说。忽然,他立了起来:“可是,亡国奴是没有等级的,一个大学生和一个洋车夫没有丝毫的分别;再从反面来说,在为国牺牲上,谁的血洒在地上都是同样的有价值。我不逃,我要在这里死。”“我明白了你的意思!”范明力的厚嘴唇掀动着,“死不是为急速结束这一生,而是把一点不死的精神传延下去。”

“好吧,”吴聪把窄胸挺起来,“说你的办法吧!我愿意陪伴着你们去死!”

“我们先立誓!”

“吴聪,范明力,王文义,愿为国家而死,争取民族的永远独立自由!”

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无论冬夏老坐着一个老婆婆。她的职业是给穷人们缝补缝补破鞋烂袜子,老少男女都呼她“好妈妈”。有人说,她本是姓“郝”的。

她不识字,不晓得国家大事,可是她知道恨日本。现在,满天飞的,遍地跑的,杀人的,放火的,都是日本。

最使她不痛快的,是马路那边站岗的那个兵。他的长刺刀老在枪上安着,在秋阳下闪着白亮亮的冷光,他的脚是那么宽,那么重,可那是“咱们”的地。

凡是能来杀或打这个兵的,她便应当呼之为一一容或她会说这个一一英雄,只要他敢去收拾那个兵。

啊,那兵又换班了。我们的英雄啊,怎么还不来?还不来?老妈妈盼祷着。

好消息来了!拉车的王二拿着双由垃圾堆上拾来的袜子,蹲在她旁边,他偷偷说:“好妈妈,听说我们两个小伙子,把他们的一车炸弹全烧完,还打死他们五六个兵!”“听说那俩小伙子是跑进一家小肉铺去,跑进去就没影儿啦。好妈妈,你看肉铺的人也真有胆子,敢把俩小伙子放走!我们有骨头的,好妈妈?”

好妈妈几天没用过的笑容,由心中跳到脸上。“要是有人敢打那边的那个东西,我也敢帮忙,你信不信?”“我怎么不信?我要有枪,我就敢过去!有了一个不怕死的,接着就有十个,一百个,一千个,是不是,对不对?”

第二天,都快到收活的时候了,来了个面生的小伙子,大眼睛,宽脑门,高鼻子。好妈妈刚要拿针,那个小伙子拦住了她。“明天我来取吧,天快黑了。回家吗?一块儿走?”一同进了驴儿胡同,少年低声的问:“这条胡同里有穿堂门没有?”

“你是好人!”好妈妈点头赞叹。“我告诉你,这里路南的第十个门,有个后门,可是没法打穿堂儿,那是人家的住宅呀。”

少年没有言语。好妈妈慢慢的想出来:“行!我要准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我可以托咐倒脏土的李五给你们开开门。”

“我明天早晨八点来!”

“就是卖杏茶的周四过来的时候?”

“好!卖杏茶的过来,那个门得开开!”

“你知道我要干什么?”

“知道!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

次日,好妈妈早早就到了。“杏儿一一茶哟。”周四就快到她面前了,她的眼几乎不能转动。忽然,直象一条黑影儿,由便道上闪到马路边的一棵柳树后,紧跟着,枪响了,一声两声。那个兵倒在了地上。南边北边响了警笛。那条黑影闪进了驴儿胡同。

也就是刚四点钟吧,她想收活回家,她的心里堵得慌,正在这么想,取袜子的来了!她几乎不肯相信自己的眼晴!他蹲在一旁,看着袜子,低声的问:“早晨我打死他没有。”

好妈妈微微一摇头。“他装死儿呢,一会儿就爬起来了。”“呕!下回得用炸弹!

你要是有枪啊,给王二一支,他也愿意干。”

“有的是人,妈妈!”

“哎,下回来,打准一点!”好妈妈的心里又不堵得慌了。

他们三个又坐在一处,互相报告着工作,并且计划着以后的办法。

王文义不得意,也不失望:“咱们的成功与失败都没关系,唯一的好处是把未死的人心给激动起来了。咱们的心,大家的心,都并差不很多。我们只是作了应该作的事,至多也不过是先走了一步而已。好吧,我们商量明天的事好吧。

(选自老舍《火车集》,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三个都不想作英雄……可是他们困在了亡城。”小说一开头就交代了王文义等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矛盾。
B.年老的郝妈妈没有知识,也不懂国家大事,可是在国难当头之际却深明大义,无所畏惧,表现出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C.小说第二部分集中写了抗击侵略者的具体场景,“大眼睛,宽脑门,高鼻子”的小伙子刺杀敌人未能成功,郝妈妈非常失望。
D.在王文义看来,行动的意义在于“把未死的人心给激动起来了”。小说以“人同此心”为题,简练明确,内涵丰富。
【小题2】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请简要分析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特点。
【小题3】《人同此心》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哪些特色?请从《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为例,谈谈你对其谋篇布局特点的体会。
当前题号: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象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怎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的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的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与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了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后来李村村长的小儿子参军了,但一直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小题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当前题号:2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平陷落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的看着一条绿槐虫儿。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剃头匠孙七今天铺子都没开市,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脸红扑扑的走出来。借着点酒力,他想发发牢骚:“我恨日本鬼子!我等着,他们敢进咱们的小羊圈,我教他们知道我孙七的厉害!”六号没有人出来。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该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地擦自己的一把单刀。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在他心境不好的时候,他像一片春阴,教谁也能放心不会有什么狂风暴雨。在他快活的时候,他也只有微笑,好像是笑他自己为什么要快活的样子。

他很用功,对中国与欧西的文艺都有相当的认识。可惜他没机会,或财力,去到外国求深造。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上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那白而远的山峰把他的思想引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赶到不得已的由塔上下来,他的心便由高山与野海收回来,而想到他对家庭与学校的责任。他没法卸去自己的人世间的责任而跑到理想的世界里去。于是,他顺手儿在路上给祖父与小顺儿买些点心,像个贤孙慈父那样婆婆妈妈的!好吧,既不能远走高飞,便回家招老小一笑吧!他的无可如何的笑纹又摆在他冻红了的脸上。

今天,瑞宣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三段写北平陷落时小羊圈胡同中各类人的反应,表现了人们低落、惶恐、害怕等情绪,真实、生动。
B.小说中的瑞宣性格温和、懦弱,但责任心强,为了家庭忍辱负重;面对北平陷落,他内心痛苦、矛盾,无所适从。
C.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以此反衬日寇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暴行令人发指,也渲染了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D.小说语言有明显的“京味儿”特色,如“绿槐虫儿”“杂合面儿”“那敢情好”等,都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腔调。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3】小说中作者写了祁瑞宣由“笑”到“泪”的变化,请根据小说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当前题号:3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忽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己;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注:约等于32℃)以上,心中暗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也知道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作事,全是我不爱作的。我不能不去作,因为眼前有个饭碗;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拍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饭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他的社会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作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忙者。这不公道!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会儿,而不至立刻拍的一声打个粉碎。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懒,在现在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吧。

(载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无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之别,暗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其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质朴、典雅精致,确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
【小题3】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要阐述。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茶馆》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1)王利发对秦仲义说: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得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2)常四爷对二德子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3)秦仲义对王利发说: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哎,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话剧《茶馆》通过个性化语言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是《茶馆》的特色之一。阅读下面几段台词,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每段用不超过4个字的词语概括。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茶馆》选段,回答问题。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里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响,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这段话体现了三个人各自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常四爷:______,松二爷______,二德子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才想开开眼    开开眼:增长见闻
B.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   各自为政:各有各的主
C.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     一狠心:下定决心
D.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感化:感动内心
【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小题3】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小题4】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忽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己;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注:约等于32)以上,心中暗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也知道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作事,全是我不爱作的。我不能不去作,因为眼前有个饭碗;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拍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饭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他的社会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做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忙者。这不公道!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会儿,而不至立刻拍的一声打个粉碎。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懒,在现在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吧。

(载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无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之别,暗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其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明白如话、清新典雅,浪漫精致,确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
当前题号: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魂枪

老舍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枣红色多穗的镖旗,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走镖的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京城里的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

沙子龙把小院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法,二十年的工夫,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法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走了。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儿用。有的在皇城的庙会上卖艺,还时常去走会。虽然算不了什么,他们打扮得像个样儿,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不让他们空着手儿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沙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有时直接把他们赶出去。

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抹了一鼻子茶叶末色的鼻烟,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把场子打大一些。放下鞭,没向四国作揖,又着腰念了两句:“脚踢天下好汉,拳打五路英雄!”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有爱练的尽管下来,王三胜以武会友,有赏脸的,我陪着。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儿地道!诸位,有愿下来的没有?”他看着,准知道没人敢下来,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

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于出。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踩泥儿”,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地说,可是大家全听见了。

“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黃胡子老头儿答了话。

“下来玩玩,大叔!”王三肚说得很得体。

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处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地往前拉扯,像是患过瘫痪病。蹭到场中,一点没理会四围怎样笑他。

“神枪沙子龙的徒弟,好,让你使枪,我呢?

“三截棍吧?”

老头子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老头子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过王三胜的手。啪啪两响,王三胜的枪撤了手,落在地上。

“别走!”王三胜擦着汗,“你赢了,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

“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

“你老贵姓?”他问。

“姓孙,”老头子的话与人一样,都那么干巴,“爱练,久想会会沙子龙。”

“三胜,”客栈里沙子龙正在床上看《封神榜》,“有事吗?

“栽了跟头!”

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沙老师没别的表示。

他得说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的分量。

客人进来,沙子龙在外间屋等着呢。彼此拱手坐下,他叫三胜去泡茶。三胜希望两人立刻交了手,可是不能不沏茶去。

孙老者没话讲,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沙子龙。沙子龙很客气:“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

“教徒弟不易!”孙老者说。

“我没收过徒弟。走吧,这个水不开!茶馆去喝,喝饿了就吃。”沙子龙从桌子上拿起缎子褡裢,一头装着鼻烟壶,一头装着点钱,挂在腰带上。

“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

“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

“教给我那趟枪!”孙老者抱了抱拳。

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法都跟我一齐入了棺材!”

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打搅了,再会!”

沙子龙把客人送到小门,回到屋中,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

王三胜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在西方列强大举入侵的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走向没落的悲剧故事。
B.徒弟王三胜对师傅沙子龙的态度由最初的崇拜,到后来的鄙视,这一变化透露出了作者对人情冷暖的慨叹。
C.文中两次写沙子龙夜静人稀时练枪的场面,把他的无奈和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小说具有更强的张力。
D.小说故事带着传奇味,人物带着古典味,笔法带着写实味,表现出一种典雅、质朴而苍凉的审美意蕴。
【小题2】“孙老者”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断魂枪”为题,有怎样的意蕴?结合全文探究。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简答题
(1)《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性格暴躁,但粗中有细。请简述一个能表现他粗中有细的故事。
(2)下列《茶馆》中的经典台词分别出自什么人之口?反映了说话人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①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②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③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当前题号:10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