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聂文蔚书(节选)
王阳明
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慰,中间推许太过,盖亦奖掖之盛心,而规砺真切,思欲纳之于贤圣之域,又托诸崇一以致其勤勤恳恳之怀,此非深交笃爱何以及是!知感知愧,且惧其无以堪之也。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娇行以干誉。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诅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嗟乎!今诚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非如吾文蔚者,而谁望之乎?如吾文蔚之才与志,诚足以援天下之溺者,今又既知其具之在我,而无假于外求矣,循是而充,若决河注海,孰得而御哉?
临歧执笔,不觉累纸,盖于相知之深,虽已缕缕至此,殊觉有所未能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亦奖掖之盛心 奖掖:奖励提拔。 |
B.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 致:传达,表达。 |
C.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 干:牵连;涉及。 |
D.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 毁:诋毁。 |
A.此非深交笃爱何以及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B.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而卒莫消长也 |
C.天下之人见其若是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D.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 先妣抚之甚厚 |
A.作者在第一段写收到聂文蔚信时的感受,觉得文蔚对自己赞许过多,但情意真挚,让自己感激而愧疚,生怕自己辜负了心意。 |
B.良知人人具有,圣人与常人无异,过去和现在一样;良知能让人公正辨别是非,具有共同的好善厌恶之心,有助于国家治理。 |
C.作者在信中书写了当时种种非良知的表现,表达了决意像古人一样传达良知的意愿和苦闷,其中也有对聂文蔚的赞许和期望。 |
D.本文列举孔子生前所遭受的批评、诋毁、侮辱、咒骂等,只为表达对孔子因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体而不为流言所动的景仰之情。 |
自其一家骨肉乏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2)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
游黄山日记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髲bì,毛发。矼gāng,石桥。枵xiāo,肚子饿。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 筇:竹杖 |
B.公等何由得上也 由:由于 |
C.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 胜:美景 |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 跻:攀登 |
A.黄山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了天门。 |
C.智空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松树。 |
(1)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小题4】徐霞客凭借什么成功登上黄山?请简要概括。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以从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从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
A.“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姓。 |
B.“山东”指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
C.“昆弟”中“昆”指哥哥,或胞兄。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
D.“君”有多种解释: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指品行好的人;古代的封号;对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
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 |
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
(1)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砚室记 明•陆树声
①余性寡嗜好,自为史官,蓄一端砚。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矣,越十吾无取焉。”「」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间一出之,置几上,兀傲相对。
②客有规余好之癖者,余曰:“癖此不犹愈于癖他好乎?”异日,客有具辨眼者,视之,举非佳品也。余曰地:“客知余癖砚矣,宁庸以佳品为癖乎?且昔之论砚者多矣,自欧阳永叔蔡君谟洪景伯推龙尾①良者出端石上,而苏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复为罗文②作传,岂物无定论,其轻重一出士人之喙耶?双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乎也?如使余嗜而取必于佳,则珍玩殊品,世不有万于砚者乎?夫珍玩殊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规夺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独余材薄无文,知嗜矣,不能为之重。
③他日,璋子③学书,出其一授焉,曰:“俟汝能书,吾将举全室畀之。”有问者曰:“此余家青毡④也,惟勿以籝⑤金例之。”
④十砚主人记。
注释:①龙尾②罗文:都是砚子名。③璋子:作者儿子陆璋。④青毡:指故家旧物,这里指的是砚子。⑤籝:筐,笼一类竹器。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盖 | B.因 | C.夫 | D.即 |
A.作者所藏砚台之石材纹理皆为上品。 |
B.作者所藏十方名砚之后便不再收藏。 |
C.作者所藏十砚故自号“十砚主人”。 |
D.作者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砚室”。 |
A.砚的品质高低并没有定论,全凭文人主观评价。 |
B.若是讲究珍品,那世上优于砚的东西就太多了。 |
C.有权有势的人,把天下名砚都收归于自己所有。 |
D.自己文采有限,即使收藏好砚也无法使之闻名。 |
以余之不足以重砚也。又何暇计其品之高下?
A.第①段末尾 | B.第②段末尾 | C.第③段段首 | D.第④段段首 |
大西洋 (明)沈德符
①利玛窦字西泰,以入贡至,因留不去。近以病终干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往时予游京师,會与卜邻,果异人也。
②初来即寓香山岙,学华言读华书者凡二十年,比至京,已斑白矣。入都时在今上庚子年,途经天津,为税监马堂所谁何,尽留其未名之宝,仅以天主像及天主母像为献。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②所不载,难上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上不听,俾丛便僦居。
③玛窦自云:其国名欧罗巴,去中国不知几千万里,今琐里诸国,亦称西洋④,与中国附近,列于职贡,而实非也。今中土士人授其学者逼宇内,而金陵尤甚。盖天主之教,自是西方一种,释氏所云旁内外道,亦自奇快动人。若以为窥伺中华,以待风尘之警⑤,失之远矣。
(注释)①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来到中国,后因病卒于北京。②《会典》:朝廷职掌制度的书。③琐里:古代南洋群岛上的一个小国名。④西洋∶当时捋南海以西沿海各地都称为“西洋"。⑤风尘之警:军事行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比至京(___________)(2)若以为窥伺中华图谋(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會与卜邻( )
A.选择邻居 | B.寻找住所 | C.占卜验证 | D.询问邻居 |
A.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
B.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
C.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
D.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
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所不载,难上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上不听,俾丛便僦居。
【小题5】根据文中内容推测,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为何称自己来自大西洋?
【小题6】根据第③段内容,概括利玛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陈处士墓志铭
王阳明
处士讳泰,字思易。父刚,祖仲彰,曾祖胜一。世居山阴之钱清。刚戍辽左,娶马氏,生处士。正统甲子,处士生十二年矣,始从其父自辽来归。当是时,陈虽巨族,然已三世外戍,基业凋废殆尽。处士归,与其弟耕于清江之上,数年遂复其故。处士狷介纯笃,处其乡族亲党,无内外少长戚疏,朴直无委曲;又好面折人过,不以毛发假借,不为斩险刻削。故其生也,人争信惮;其死也,莫不哀思之。处士于书史仅涉猎,不专于文;敦典崇礼,务在躬行。郡中名流以百数,皆雕绘藻饰,熻熠以贾声誉;然称隐逸之良,必于处士,皆以为有先太丘之风焉。弘治癸亥正月庚寅以疾卒,年七十二。九月己丑,其子琢卜葬于郡西之回龙山。
初,处士与同郡罗周、管士弘、朱张弟涎友,以善交称。成化间,涎以岁贡至京。某时为童子,闻涎道处士,心窃慕之。至是归,求其庐,则既死矣。涎侄孙节与予游,以世交之谊为处士请铭。且曰:“先生于处士心与之久矣,即为之铭,亦延陵挂剑之意耶。”予曰:“诺。”明日,与琢以状来请。
惟陈氏世有显闻。刚之代父戍辽也,甫年十四。主帅壮其为人,召与语,大说,遂留参幙下。累立战功,出奇计。当封赏,辄为当事者沮抑,竟死牖下。处士亦状貌魁岸,幼习边机,论议根核,的然可施于用。性孝友,属其家多难,收养其弟侄之孤,掇拾扶持,不忍舍去,遂终其身。琢亦能诗有行。次子玠、三孙徕、卫、及皆向于学。夫屡抑其进,其后将必有昌者,铭曰:
嗟惟处士,敦朴厚坚;犹玉在璞,其辉熠然。秉义揭仁,乡之司直。邈矣太丘,其孙孔式。胡溘而逝!其人则亡,德音孔迩。乡人相告,毋或而弛;无宁处士,愧其孙子。回龙之冈,其郁有苍;毋尔刍伐,处士所藏。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业凋废殆尽 殆:危险 |
B.甫年十四 甫:刚刚 |
C.辄为当事者沮抑 沮:阻遏 |
D.秉义揭仁 秉:坚持 |
A.处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后泛指未做过官的人。 |
B.癸亥: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后文“庚寅”“己丑”与此同。 |
C.岁贡:明清两代,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 |
D.童子:明清时期,士子考取秀才前不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童子。 |
(1)又好面折人过,不以毛发假借,不为斩险刻削。
(2)主帅壮其为人,召与语,大说,遂留参幙下。
(3)处士亦状貌魁岸,幼习边机,论议根核,的然可施于用。
【小题4】根据第一段,概括陈处士在治学、守礼方面的特点。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①不为功。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精于用法而已。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②从少年时留意艺学,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甲)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乙)
④利先生曰:“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③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丙)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如邓林伐材,栋梁榱桷④,恣所取之耳。乃亟传先生之小者,使人绎其文,想见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学可信不疑。(丁)
(有删改)
(注)①度数:数学。②利先生:即利玛窦。③习:训练。④榱桷:房屋的椽子。
【小题1】第①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A.哉 | B.矣 | C.也 | D.已 |
A.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术数。 |
B.度数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一位。 |
C.不知度数其他五艺也难工巧。 |
D.这句话说明了度数地位之高。 |
A.《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穷尽方圆平直。 |
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几何原本》才译此书。 |
C.作者认为象数诸书中应先译《几何原本》。 |
D.《几何原本》对“度数”可补缀阙典遗义。 |
大概如是,则是书之为用更大矣。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楮亭记
[明] 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⑧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⑨之哉?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 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 | B.也 | C.焉 | D.耳 |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
【小题5】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地(请别人) |
B.方知余见小 余:剩余 |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B.茂先异之 |
C.一觞一咏 |
D.渔樵于江渚之上 |
A.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
B.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
C.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
D.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
A.太康(280年4月-289年):是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皇帝)的第三个年号,共使用10年。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
B.从事本指办事,处理事务。引申为办事,处理事务的人,即帮助主要官员管理文书、处理事务的下属官吏。 |
C.海外,四海之外,泛指边远之地。今特指国外。宋曾巩《送江任序》中“或燕、荆、越、蜀,海外万里之人,用于中州,以至四遐之乡相易而往,”与文中的海外意义相同。 |
D.嬴氏焚书史,指焚书坑儒的史实。“焚书坑儒”一词出自《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秦始皇长子扶苏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一事。 |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嬴氏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琅嬛福地记》)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里妇寓言
〔明〕马中锡
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制发栗,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先生曰:“吾草野鄙人,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吾里有妇未笄时,窃听诸母谈,闻产育之艰,怃然而退,私语女隶曰:‘诸母知我窃听,诳我耳、世宁有是理耶?’既而适里之孱子,身不能胜衣,力不能举羽,气奄奄仅相属。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诘产有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孱子死,妇入通都,再透美少年,意甚惬,不逾岁而妊。将娩之前期,腹隐隐然痛,妇走市廛①,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而求免焉。市媪知其愚也,欺侮之曰:‘医可投,彼有剂可以夺胎也。’或曰:‘巫可礼,彼有术可以逭②‘死也。’或曰:‘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中,可避也。’或曰:‘东海有药,其名长生,服之不食不遗,可免也’。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见拒,求巫而不答;趋南山,则藜藿拒于虎豹;投东海,则蓬莱阻于蛟龙。顾有居于窨③室焉,遂窜入不复出。居三日,而痛愈剧,若将遂娩者,且计穷矣,乃复出。偶邻妇生子,母子俱无恙。妇欣然往问之。邻妇曰:‘古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汝嫁矣,乃不闲养子之道而云云乎?世之人不死于产者亦多矣,产而死则司命攸存,又可免乎?汝畏死,何莫寡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也?世岂有既妊而畏产者耶?‘里妇乃郝然而归,生子亦无恙。”词未毕,黯出户,不俟驾而朝。
(选自《丛书集成》)
(注)①廛:chán,平民的住所。②逭:huàn,逃避。③客:yìn,地窖。【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宁有是理耶 宁:哪里 |
B.既而适里之孱子 适:到……去 |
C.乃不闲养子之道而云云乎 闲:通“娴”,娴熟 |
D.不俟驾而朝 俟:等待 |
A.制,即制书,是古代帝王的诏令文书中的一种,娇制,即假托君王的诏令行事。 |
B.蓬莱,即蓬莱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地名与方丈、瀛洲合称“东海三仙山”。 |
C.司命,即青帝,神话中掌管人生命的神灵,屈原《九歌》中有《大司命》《少司命》。 |
D.醮,古代婚礼时父母给于女酌酒的仪式,“再醮”指男女再婚,后专指妇女再嫁。 |
A.汲黯爱护百姓,忌惮君王。他出使黄河南岸,本准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又担心被杀,就向东郭先生讨救计策。 |
B.里妇年少无知,自作聪明。未成年时,她认为长辈知道她在偷听才夸大其词,对产育艰难之事根本不相信。 |
C.里妇轻信盲从,愚昧可笑。集市上的妇人明显是在愚弄她,她竞然信以为真,还四处寻求免除生育之苦的方法。 |
D.本文寓理于事,生动形象。文章假托汲黯惧诛、里妇畏产的故事,来告诉世人做事要勇于承担后果的道理。 |
(1)吾草野鄙人,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
(2)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谙产育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