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虛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共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茶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
B.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
C.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 弋:取,获得 |
D.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 遑:闲暇 |
当 是 时 东 诸 侯 之 立 国 也 非 有 能 愈 于 秦 者 也 其 溺 于 攻 伐 习 于 诈 虞 强 食 而 弱肉 者 视 秦 无 异 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4】从苏洵和苏辙各自所写的《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重修书院碑记
侯方域①
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②,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③书院,先太守郑公④,尝沿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行之既久,归之名公钜卿,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饩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具趣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垂四十年,公一朝复之。呜乎,伟矣!
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过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
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为碑。”而属余为之记。呜乎!余之望于守是邦者久矣,其何敢辞!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①侯方域: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本文作于汪顺治九年,时新任归德知府王登进重修书院。②燕山王公来守归德:燕山王公指王登进,后文提到的“归”都是“归德”的简称。③范文正公:指范仲淹。④先太守郑公:即郑三俊。【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尝沿其意而创大之 沿:承袭 ②资饩之田几区 饩:粮食 |
B.③归之名公钜卿 钜:有名望的 ④具趣所司 趣:通“促”,督促 |
C.⑤垂四十年 垂:流传 ⑥未竟厥施 竟:最终 |
D.⑦犹过书院 过:拜访 ⑧其勒石为碑 勒:刻 |
A.以储归之材 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
B.出为当世用不绝 而属余为之记 |
C.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 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 |
D.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 其何敢辞 |
A.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 有学习的房舍供居住,有田赋提供费用,定期考试 |
B.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 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多数人受触动鼓励而变得淳厚 |
C.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 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书院也被淹浸而坍塌了 |
D.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 于是人才辈出的盛况由此而生 |
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小题5】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其何敢辞”,结合全文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①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②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③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④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⑤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 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小题1】请从以下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释义。
A.类别 | B.连接 | C.委托、交付 | D.劝请 | E.隶属、归属 |
(2)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
(3)举酒属客。(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庚午举于乡 | B.谪粤之徐闻尉 |
C.句读之不知 | D.不拘于时 |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
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小题5】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①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②其后,莆田中倭①,城且破,先生领妻子,奔豫章,织草履为日。不给,继之以卜。泛彭蠡,憩匡庐山,观陶令之迹,皆有诗,已入楚,由江陵入蜀,附僧舟佣爨以往。至市辙佣于僧,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登峨嵋焉。所佣僧辄死。反自蜀,寓江陵、松滋、公安、巴陵诸处。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久之,姚太守亦死,无所依,仍卖卜秦淮。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无则又卖卜,或杂以织屦。而林古度与其兄楙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寓居金陵者也。一日,兄弟过其门,见所榜片纸于扉者色有异, 突入其室,问知为莆田人,颇述其平生。一扉之内席床岳灶②,败纸退笔,错处其中。检其诗诵之。是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 称之。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声。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竟穷以死。其子仓皇出觅棺衣,舁之中野。古度兄弟疾走索其集,无所得,得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其自序略云:“昂壮夫时,尤嗜五言,第家贫无多古书,得王右丞即诵读右丞,得杜工部即诵读工部。闲取其所中规中矩者,时或一周旋之,又时或一折旋之③,含笔腐毫,研精殚思。”
③论曰:明自有诗,,而二三君子者自有其明诗,何隘也?画地为限,不得入。自缙绅士夫,非其所交游品目④,不使得见于世者多矣,况老贱晦辱之尤如陈昂者乎?近有徐渭、宋登春,皆以穷而显,然未有如昂之穷者也。吾友张慎言曰:“自今入市门,见卖莱佣,皆宜物色之,恐有如白云先生其人者。”甚矣,有激乎其言之也。
[注]①中倭:遭到倭寇攻击。②席床缶灶:以草席作床,以瓦罐作灶。③“时或”两句:指经常揣摩王维,杜甫的诗歌,进行创作。④品目:评品称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 (2)舁之中野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或自榜片纸于扉
A.公文 | B.张贴 | C.捆绑 | D.标榜 |
皆宜物色之
A.访求 | B.看到 | C.神色 | D.景色 |
其后每过门,则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竟穷以死。
【小题5】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
B.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
C.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
D.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 |
【小题7】全文取材有多种,请分条概述。
六国论
李桢①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李桢:字维卿,号克庵,明朝人。②刘:杀戮。【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摈:放弃。 |
B.视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
C.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 谢:道歉。 |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 帝:称帝。 |
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
B.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C.焉独存,虽王可也/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D.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穷山之高而止 |
(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3)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小题4】试围绕六国破灭的原因,简要概括李桢的观点与苏洵的观点有何不同。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故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它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③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注]①馘: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阃寄:阃寄指边境将领。③裒:聚集。【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抨击 |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薄:减轻 |
C.予尝按《春秋》以来 按:依照 |
D.予谨识之 识:记述 |
A.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C.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D.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③④⑥ |
A.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
B.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
C.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
D.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
A.沈青霞先生敢于直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宰相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
C.沈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故人俞君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使之流传。 |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1)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2)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3)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
云峰胡先生文集序
[明]陈音
自孟氏没,儒道不明于天下,久矣!幸而有宋周、程、张、朱诸大儒继出,著书立言,以阐斯道之秘,然后道明而人知所向。自是传朱子之学者,又发挥其微词奥义,俾曲畅旁通,而古圣贤立教之旨,益以大明于世,若云峰胡先生其一焉。
先生讳炳文,字仲虎,世居新安之婺源。其学以博闻实践为要,其论议皆本于天衷民彝,其文章则如布帛菽粟之不可无,四方高第,云集于其门。时其族子淀请于朝为建明经书院,且有捐田养士之助。先生八十四卒,赐谥文通。所著《易通》《四书通》《感兴诗》及《纯正蒙求》诸书,皆已梓行于世,而后学宗之。太宗文皇帝笃意儒术,尝命儒臣博采诸儒要论,而云峰立论之见采者居多。向使先生获际斯时,其道必大行于世,惜乎!
丁宋元之交,位不昌而泽不流也。然道充自贵,言在永传,亦岂以大行穷居有所加损哉?世更兵燹,书院榛芜,云峰文集二十卷,亦散逸无存,七世孙用光刻志搜辑,仅得五十余篇,恒以未全复为憾。成化辛丑,用光之子乡贡进士濬,乃以书院颠末,白于提学侍御娄君克让、巡抚侍御胡君源梁,檄有司为之重建,焕然维新,又博访遗文,得倍增于旧。姑分为前后二编,谨录于册,其所未得者,尚力求而有待焉。成化丁未,东莱蓝君文绣以进士来宰婺源,德政宜民,间尝披阅是文,三复潜玩,遂命工锓梓,以广其传,而属序于予!
先生之文一本于吾儒之道,可以淑人心、扶世教。逸于昔而得于今,实来学之所共幸,匪直胡氏子孙之私庆云尔。予末学浅陋,不克敷张万一,特序是文,散逸复得之由,俾后人有所考证。若夫娄君、胡君之为,台宪蓝君之为,守令用光父子之为,人后皆能知所重,而力于当为,足以为天下后世劝,是亦不可以不书。
(选自《云峰胡先生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已梓行于世 梓:刊印 | B.姑分为前后二编 姑:暂且 |
C.而属序于予 属:写作 | D.足以为天下后世劝 劝:勉励 |
A.孟子去世后,儒家学说一度不受世人重视宋代理学家们著书立说,使儒家学说得以再次显扬于天下。 |
B.胡云峰广纳前来求学的学子,并捐献田地供养他们,胡淀向朝廷请求为他修建明经书院,朝廷同意了。 |
C.胡云峰生逢乱世,学说未得到广泛传播,文集二十卷散失殆尽,胡用光因未能将文章搜集齐深感遗憾。 |
D.作者对胡云峰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还肯定了娄克让、胡源梁、蓝文绣这些人士和胡用光父子的努力。 |
(1)太宗文皇帝笃意儒术,尝命儒臣博采诸儒要论,而云峰立论之见采者居多。
(2)予末学浅陋,不克敷张万一,特序是文,散逸复得之由,俾后人有所考证。
【小题4】请简要概括胡炳文的学说的特点。
杜静台先生传
[明]朱鹤龄
①先生讳伟,字道升,少育于沈给谏仲子嘉谟家,从其姓,后乃归宗。先生幼而至性过人。母目矐,以舌舐之,竟复其明。七岁丧母,每哀啼,父为之感泣,先生乃更破涕为欢。父疑之,阴察枕席,皆斑斑泪痕也。读书沈氏塾中,有神童称。嘉谟奇其颖悟,庙见①而子之。弱岁名籍甚,试辄冠军。
②嘉靖壬子举于乡,所制经义为世宗尚,自王文恪四家而下,即屈指及焉。屡困公车,笃志圣贤之学,与唐公荆川、许公敬庵、耿公楚侗讲明濂洛渊源。其学以主静为宗,验之行履,动止皆有绳度,海内从学者数百人。
③尝过鄱阳湖,巨盗胁之以刃,端坐不慑。盗异之,发其篋得刺,罗拜而去,其名行为人所重如此。先生衔沈氏恩,思报之。嘉谟子死漕卒之难,家政旁落。先生白备兵使者蔡公,置佼奴于法,为经纪其家,家复振位。从子琦、琉、珣,少皆有颖质,先生痛其失帖,躬督课之,卒皆成进士。
④万历庚辰复上春官不第,乃谒选得南阳府推官。唐藩②左右不法者悉捕而丽之辟。暇则引诸生与之谈说经义。行部开封,汝宁有进例金者,立却之。暑篆内乡新野二邑。课农桑,行乡约,不事捶楚,专务以德化民。奸宄革心,狱讼衰止。
⑤应擢台省,当事欲为庚数年。先生曰:“某岂欺君父以市美官者耶?”不可。稍迁工部营缮司主事。课税荆关,荆故脂膏,先生为文矢江神,不以一钱润私橐,尽弛商人法外征。濒江沙市,十里泥泞没骭,先生捐俸筑石堰,植以榆,行旅便之。会言者劾先生不赴部考核为非。制下工部覆,具言荆厂竹木自四川建昌诸路浮江而下,而彼地连岁用兵,商贾少至,以故税额减于前,实无赃私可摘,请特免考核。诏许之。
⑥先生既归,键户养疴,终日默坐,竟至贫困不给。以癸已十月卒,年七十有一。传称躬行君子,庶几无愧焉。所著《学聚録》《正学编》等行于世,学者称为静台先生。
⑦李临川先生曰:尝见静台先生住京师崇国寺中,朝幕静坐。每月朔望必书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侍坐移时,方课学业。弟子问故。先生曰:“可为求放心一助。”先生尝额其书斋云:“无求胜在三公上,知足常如万斛余。”
注:①庙见,婚后择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②唐藩:明代南阳藩王朱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岁名籍甚,试辄冠军 辄:总是 |
B.唐藩左右不法者悉捕而丽之辟 辟:死刑 |
C.某岂欺君父以市美官者耶 市:购买 |
D.会言者劾先生不赴部考核为非 劾:揭发 |
A.先生幼时性情淳厚过人,因其孝心而使母亲复明。在沈氏塾中读书时,有神童之称。沈嘉谟见其聪慧有悟性,把他当做儿子抚养。 |
B.先生乡试考中以后虽然屡屡不能考中进士,但他与唐荆川、许敬庵、耿楚侗等人研究周程理学,而且做到知行合一,因而海内知名。 |
C.为报答沈氏的养育之恩,在沈家没落之时,先生向备兵使者蔡公禀报情况,将佼奴绳之以法,帮助沈氏恢复了家业,并教导其侄辈学业。 |
D.先生住在京师崇国寺中时,每月初一、十五必定先书奉孔子之位,才给弟子们传授学业,并告诉弟子这样做才可以更加放心地做学问。 |
(1)盗异之,发其篋得刺,罗拜而去,其名行为人所重如此。
(2)课农桑,行乡约,不事捶楚,专务以德化民。奸宄革心,狱讼衰止。
【小题4】文章第六段说“传称躬行君子,庶几无愧焉”,静台先生的哪些形象特点让他无愧于“君子”之称?
甲
①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②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瘁,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 臭腐之极,复为神奇① ,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饥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 □ 。”
③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节选自明朝陶望龄的《养兰说》)
乙
①嵇六赞府性爱兰,购兰数十盆,皆有品目,躬自培植,不假手于奴隶。春时方寒,置密室中,犹惧其冻。炽炭于旁,不敢施勺水。箭才寸许,虑其或僵也,时以指消息之。出见人所蓄兰,置风日中,干则以水灌之,笑曰:“是乌知养兰之道乎?”归,视见弥谨。
②无何,兰渐萎。再出见人之兰,则浓色可掬,蕊苕苕② 将放矣。乃大恚,语予曰:“吾今而后知兰固天下之贱卉也。吾护之如头目,爱之如兄弟,得兰之性者宜莫我若 □ ,乃反不如他人之荣。是岂足为品之贵乎?”
③予曰:“此非兰之贱,乃子不得其贵之之道耳。兰号国香,其质固草木也。草木则有草木之性,子乃以己之性为兰之性,岂兰之所欲哉?名为爱兰,其实害之。子未阅淮南之言乎?爱熊而食之盐,爱獭而饮之酒,虽欲养之非其道,子之于兰,得无类是?子但时其风雨燥湿而已,其他无事屑屑也。”赞府曰:“果如是乎?吾姑试之。”明年,兰大盛。
(节选自清朝张云璈的《养兰说》)
(注)①臭腐之极,复为神奇:此句引用《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②苕苕(tiáo),高高的样子。【小题1】可填入甲乙两文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都是
A.哉 | B.耶 | C.也 | D.矣 |
①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
②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
③误哉,子之术也
④以芳悦人者,百卉也
A.②④①③ | B.③①④② |
C.②①④③ | D.③④①② |
A.甲文养兰者开始时用茶水浇花,后改用大粪浇灌。 |
B.乙文养兰者开始时不让仆人用水浇花,后才浇水。 |
C.甲文养兰者听人所言才知道兰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
D.乙文养兰者的兰花不如别人是因为他兰花品种贱。 |
【小题5】简析甲、乙两文说理的相同之处。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比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①下,而于音律尤精。然性放旷,不事检束。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僦②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为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适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知情,子行惧,后三月,乃知子行已投水死。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篆、籀之学,自宋季,其弊极矣。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①秦唐二李: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②僦:租赁【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子行,比三世 比:接连 |
B.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恤:怜悯 |
C.而妾母已再适人 适:出嫁 |
D.自宋季 季: 末年 |
A.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
B.子行为一一鉴定之/为大王不取也 |
C.死且久,人或诬子行妾/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D.乃知子行已投水死/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A.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 擅长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下 |
B.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 达官贵人听到子行的名声后,纷纷登门等候拜见 |
C.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而非议子行果真是一个藐视当世的人。 |
D.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 |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
B.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限制,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
C.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
D.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