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亭记
[明] 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⑧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⑨之哉?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 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 | B.也 | C.焉 | D.耳 |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