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①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②丁丑会试,江陵公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③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④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⑤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 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小题1】请从以下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释义。
A.类别B.连接C.委托、交付D.劝请E.隶属、归属
(1)五岁能对。(   )
(2)江陵公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
(3)举酒客。(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教坊第一部。(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庚午举于乡B.谪粤之徐闻尉
C.句读之不知D.不拘于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小题5】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6 10:0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舆之内①,山陬海噬②,丽土之毛③,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④。即章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⑤,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橘也⑥,坐是,两者弗获相通也。

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⑦。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葘畬⑧,时时利赖其用。以此持论颇益坚。

岁戊申,江以南火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⑨,辄以是疏先焉。

 (节选自徐光启《甘薯疏序》)

注  ①方舆:大地。②山陬(zōu)海噬(shì):山角海滨。③丽土之毛:附着于土地的植物。④章:显露。⑤逖(tì)闻.在远处听到。⑥逾汶之貉、逾淮之橘:《考工记·总叙》“橘逾淮而北为枳,……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强调生物生存对自然条件的依赖。⑦不佞:不才。自谦之词。道殣:饿死在道路上。⑧耕获葘(zī) 畬(yú):耕耘收获。⑨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

【小题1】本文作者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县人,为________代科学家。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某些生物只能生长在某地的观念妨碍了生物品种的推广。
B.作者坚持认为,绝大多数生物品种是可以互相交流、异地引种的。
C.作者有时候会嗤笑那些不懂得利用他方之产的固陋之士。
D.作者从客居莆田的徐生那里引入甘薯并种植成功。
【小题3】第二段末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以此持论颇益坚”?
【小题4】本文在记事说理中,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小题5】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始吾庐陵人,年已八十馀,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傍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荫,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馀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道士岳州人刘氏。 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萧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注)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有删改)

(注)乐丘:坟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B.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C.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D.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亥:干支纪年法。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来纪.时,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时的代号。
B.千户:金朝始置,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下辖十个百户所。
C.跽:古人以两膝着席、以臀部压在脚跟上为“坐”,以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跽”。
D.寒食:寒食节,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故亦称“禁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情,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写篇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效也。至丹以荆卿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宋·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开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形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也,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祯《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 革:革除
C.始祸焉 速:招致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向使三国各爱地   ②患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是卒自弱
C.①斯用兵效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取
D.①至丹以判卿计     ②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
B.苏洵所说的“三国各爱其地”指的是韩国、魏国和赵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不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
C.苏辙在《六国论》中认为,当时的天下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山东诸国应不惜代价去“厚修韩亲魏以摒秦”。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因果: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奇零草》自序
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制诰,尚得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迨辛卯昌国③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未夷,虑河清之难,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騷,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④。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注)①张煌言(1620~1664),浙江鄞县人。抗清将领,后被清兵捕获,拒降而死。②舞象:古代一种武舞,后世以舞象代指成童,成童即十五岁以上。③昌国:今浙江舟山。④义熙:晋安帝年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制诰 典:掌管B.余谬节钺 膺:心胸
C.虑河清之难    伺:等待、期待D.陶靖节躬晋乱   丁:遭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尚得余闲吟咏性情 其身也,则耻师也
B.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C.年来叹天步未夷   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
D.然犹时时窃之     吾属今之虏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明朝覆亡前后诗歌创作、诗稿存失的情况,以及《奇零草》艰难成集的过程。全文一唱三叹,富于情感。
B.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从丁亥到辛卯年间诗稿屡遭劫难的情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叹惋、绝望之情。
C.作者笔下的杜甫、陶潜等历史人物,都经历了急剧动荡的年代,遭受过厄运的打击,他们的志向和情操使作者深受感动。
D.作者靠“索”“忆”只得了所有诗作的一部分,但他依然要编成诗集,这是因为作者是想借“声诗”以代年谱,以诗集的完成作为自己生平的总结。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遂 索 友 朋 所 录 宾 从 所 抄 次 第 之 而 余 性 颇 强 记 又 忆 其 可 忆 者 载 诸 楮 端 共 得 若 干 首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
(2)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