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而于音律尤精。然性放旷,不事检束。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僦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死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知情,子行惧,后三月,知子行已投水死。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篆、籀之学,自宋,其弊极矣。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①秦唐二李: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②僦:租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子行,三世    比:接连
B.以其类乎滑稽,不  恤:怜悯
C.而妾母已再人    适:出嫁
D.自宋季   季: 末年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求人可使报秦
B.子行一一鉴定之/大王不取也
C.死久,人或诬子行妾/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知子行已投水死/精思傅会,十年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
擅长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下
B.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
达官贵人听到子行的名声后,纷纷登门等候拜见
C.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而非议子行果真是一个藐视当世的人。
D.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
对于其他的诗人文士,他都很少称赞认可,动辄加以批评讽刺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B.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限制,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C.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D.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小题5】阅读选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子行“性放旷,不事检束”的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8 04:5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登万佛阁。阁在山半,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阁在山半,崖旋转     缘:边缘
B.值饥,食之  厌:饱,吃饱
C.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述   殚:尽
D.弗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克:能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登万佛阁/今其智反不能及
B.健者匍匐上/则施施
C.有遗世想/倚歌而和
D.北隅木梯登望之/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徐、刘二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取道辽阳上山。
B.位于祖越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②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兴玮,字天玉,湖广巴陵人。弱冠以文藻清拔,推重流辈。应湖广己卯乡举,为章旷所赏拔,用副榜生贡,入太学。假归,值张敬轩陷岳州,索举贡充伪吏。兴玮以渔艇走江北,请兵恢复,遇左良玉前部李成名,因邀与同复岳州。已而敬轩来争,成名兵退。兴玮走,仅以身免。贼擒兴玮父母兄弟宗族凡二十余人,皆杀之。弘光元年,李鸿基渡江,群贼大掠巴陵,兴玮走湖南依章旷,留参幕府。旷以兴玮年少儒弱,不习驰驱,请于何腾蛟,檄补临武教谕。临武令贪婪无状,榜掠庠士。兴玮愤之,言于腾蛟,罢令去。临武士民戴兴玮,请即摄令事。兴玮不从,应乡试于衡州,中丙戌乡举。腾蛟悬临武印固待兴玮者四月,遂题授临武知县,以简淡为邑民爱戴。永历元年四月,衡州陷,章旷退屯永州,使人召兴玮,弃城从己军中。兴玮辞曰:“兴玮不欲受民社,而先生强我;既已膺百里之命,则期以颈血溅城头土耳!不能应先生教也。”督士民婴城守。时湖南北六十余州县,望风靡走,无一守者,唯临武不下。清兵来攻,乘堙距战,凡五昼夜。清兵佯退,兴玮督民兵开门蹑之,伏起,民兵溃败,兴玮被执。送孔有德,令下吏索降。清巡使李茂祖劝诱之。兴玮大骂曰:“李兴玮铮铮男子,读圣贤书,岂汝辈从悖逆求食者所能诱耶!”茂祖怒,系之狱。兴玮未有妻子,唯一髯苍头相随,亦不肯剃发,自请同系。兴玮于狱与闻大成唱和,作诗数十篇,佚不传。茂祖知不可屈,报有德,杀之。兴玮将赴刑,南向叩首,已,顾大成曰:“吾与君今日乃得毕此一大事!”遂遇害。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节选自《永历实录·死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丽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B.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C.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D.其髯苍头自请同死/刑者以无杀苍头令/不听/苍头夺刀斫杀兴玮者/遂亦见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
B.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文中的“己卯”是干支之一。
C.副榜是科举时代不同于正式录取的榜示,即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
D.巡使是我国古代的官名,在祭祀朝会的时候,掌察百官、正仪法、纠违失,例以御史充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兴玮文采出众。因为文章写得好,他受到同辈人的推崇;后来参加乡里选拔人才的考试,被章旷赏识。
B.李兴玮尽忠职守。任临武教谕时,他勇于揭发临武县令的不法行为,并被临武县士民拥戴成为临武县令。
C.李兴玮勇于担当。在很多州县都弃城而走的情况下,他坚持和临武县的士民坚守城池,但最终兵败被俘。
D.李兴玮宁死不屈。被俘以后,他面对清兵的劝降,始终没有屈服,并且痛骂诱降的李茂祖,最后慷慨赴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敬轩来争,成名兵退。兴玮走,仅以身免。
(2)既已膺百里之命,则期以颈血溅城头土耳!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西郭先生传

明冯从吾

①先生姓姚氏,讳显,字微之,咸阳人。正统九年乡举在大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景泰五年四月,上疏言王振修大兴隆寺,车驾不时临幸,佛本夷狄,信佛得祸。若梁武帝足鉴。时上欲幸隆福寺,太学生济宁杨浩与先生相继言,上遂罢行,名震天下。

⑨后寓居长安西郭,藩臬诸公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令齐东、武城二县祀名宦,循政详山东志中。当时民之曰:“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而先生自赞其像曰:“六尺长躯,尺五长发,学古人官,读孔孟书,躯兮发兮,五十三年而知五十二年之非。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官至太仆寺丞。

③冯从吾曰:师友之益大矣。先生之寓居长安也,以与李介庵先生讲学,故介庵以理学关中,而先生与之为友,交砥互砺,俱成名儒,是先生之气节盖从学问涵养中来也。彼虚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

(选自《冯从吾文集》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藩臬诸公之(____)
(2)当时民之曰(____)
【小题2】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循政详山东志中( )
A.全、整个B.沟通C.顺畅D.精通
【小题3】对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B.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C.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D.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小题4】把第③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虛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
【小题5】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迹、内容
性格、形象
 
大公无私、忠诚报国
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
 
 
谦虚反省
 
【小题6】分析第③段内容对于表现西郭先生形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