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宋濂(1310-1381)
- + 刘基(1311-1375)
- 《卖柑者言》
- 罗贯中(不详)
- 于谦(1398-1457)
- 吴承恩(1507-1582)
- 归有光(1506-1571)
- 汤显祖(1550-1616)
- 袁宏道(1568-1610)
- 冯梦龙(1574-1646)
- 凌濛初(1580-1644)
- 徐弘祖(1586-1641)
- 魏学洢(约1596-约1625)
- 张溥(1602-1641)
- 陈继儒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 特:只是 |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确实 |
C.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胶:固执 |
D.故让国,大节也 让:责备 |
A.谖草取其忘忧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B.然则以节言竹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C.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
D.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辩乎荣辱之境 |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
A.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
B.《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
C.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
D.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
B.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
C.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穆天子得八骏①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②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③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④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⑤,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⑥,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
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取材于刘基《郁离子》
(注)①八骏:传说中穆天子的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 ②造父:古之善御者。 ③厖(máng):毛色杂乱。
④士食,这里指养马人所得到的待遇。 ⑤辟易:退走。 ⑥吉行:在安定环境中驾车。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备乘舆之阙 阙:空缺,空额。 |
B.外厩先,盗北 北:败走,败逃。 |
C.王及大臣皆右内厩 右:亲近,偏袒。 |
D.王无马,不能师 师:师法,效法。 |
A.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其奚以先我 |
B.以驾王之乘舆∥乃参以外厩 |
C.戎事用之∥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 |
D.则皆饱而骄∥食充则力强 |
A.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因此天下的良马没有被排除在外的 |
B.马之良驽莫能差 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 |
C.二厩之士不相能 内厩以及外厩的养马人能力都不够 |
D.食之倍者且不克荷 |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穆天子时,八骏以及其它各类良马各称其职,各得其所,天下相安。 |
B.穆天子驾崩以后,主事者依据出产地以及毛色差异来衡定马的优劣。 |
C.夷王面临“盗起”的变乱,才发现天下之马竟然都没有征战的本领。 |
D.“与天闲同其食”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后导致夷王“无马”可用。 |
裕轩记
(明)刘基
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藩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原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钟五鼎不为属厌 厌:厌恶 |
B.歌舞靡曼不为淫 淫:过分 |
C.适吾情则游 游:游玩 |
D.目不耽佳冶之容 耽:沉溺 |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
B.子:古代对人的尊称,一般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孟子、庄子。文中的“王子”就是对王元实的尊称。 |
C.陶朱猗顿:“陶朱”是范蠡,他辅助越王勾践破吴之后,弃官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号陶朱公;“猗顿”在猗氏经营池盐及畜牧致富。后用“陶朱猗顿”指称巨富之家。 |
D.甲午: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无年号,汉高祖刘邦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 |
(1)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2)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3)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小题4】作者认为王元实追求的“裕”与一般人有何不同?请根据文本作答。
州之庸问于郁离子曰:“云 山 出 也 而 山 以 之 灵 烟 火 出 也 而 火 以 之 畜 不 亦 异 哉?”郁离子曰:“善哉问。夫人之用智者亦犹是也。夫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云出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韩非囚秦,晁错死汉,烟出火也。”(选自刘伯温《郁离子》)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小题2】文中韩非是战国时期 家创始人,他的老师是儒家代表人物 。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郁离子的“用智”观点。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 | B.尔 | C.耶 | D.焉 |
A.“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
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
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
D.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
A.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D.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 | B.第②段末尾 | C.第③段末尾 | D.第④段末尾 |
蜀贾三人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唯买者之欲,而随以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唯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①请益则益之 益: ②于是争趋之 趋: ③再期亦富 期:
【小题2】对“其门之限月一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家规定一月做一次买卖。 | B.他的门限期一个月换一次。 |
C.他的门槛一个月就得更换一次。 | D.他的门前的界限一个月改一次。 |
A.早饭晚饭都吃不饱。 | B.吃了早饭没晚饭。 |
C.每天吃早饭时就精神不济。 | D.天天吃饭都吃不饱。 |
孟尝君失信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无以为之磐。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他日下宫之舄阕①,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②,要之明神,不敢亵之。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威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至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舄,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怒,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磐,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选自《郁离子· 尚诚篇》
[注] ①舄阕:柱脚石 ;阕,通“缺”。 ②方物:土产。【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求之以币 币:钱财 |
B.惟君图之 惟:只是 |
C.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外 荐:推荐 |
D.任土作贡 任:随便地用 |
A.微君之石,无以为之磬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B.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位尊而无功 |
C.君用是奚为哉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D.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 曾不知老之将至 |
A.将以为下宫之 |
B.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 |
C.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 |
D.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 |
①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②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③孟尝君以其石为之
④命驾趋谢客,亲御泅滨人 ⑤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A.①③⑤ | B.①②③ | C.③④⑤ | D.①④⑤ |
A.孟尝君被封于薛,他要“崇宗庙之祀”,于是派使者来到泅水滨,“以币”向当地人求取美玉。 |
B.泅滨人得知孟尝君将用本地美玉制磬后,大喜,告于其父老,举行斋戒肃拜使者,派了辆车把美玉送给送给了孟尝君。 |
C.孟尝君得到美玉后却食言,拟用美玉作垫脚石。泅滨人得知后,责备孟尝君,不辞而别。诸侯 之客闻有此事,都离去了,招致秦楚伐齐之祸。 |
D.本段文字告戒统治者凡事不可以不慎,取信于民重要,取信于贤士更重要。统治者一旦失信于人,知错能改,仍不失为贤君。 |
①使来人敬请于下执事。
②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
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
(取材于刘基《百战奇略》)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兵必走 走:逃跑 |
B.自将步骑五千人 将:率领 |
C.闻者信以为然 然:对的 |
D.绍弃甲而遁 遁:消失 |
A.有粮则胜 沛公则置车骑 |
B.若敌人之饷道 若属皆且为所虏 |
C.可分锐兵以绝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D.因说操曰 因人之力而敝之 |
A.有备无患 | B.备尝辛苦 | C.文武兼备 | D.戒备森严 |
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两军交战,如果胜负还未决出,拥有粮草的军队会胜。 |
B.袁绍派遣军队运送粮草,虽然辎重甚多,但却缺乏严密的防守。 |
C.许攸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后,为其进献的计策,被曹操谋臣否定。 |
D.曹军前往劫烧袁绍粮草途中,虽被袁军查问,但被掩饰了过去。 |
A.官渡之战 | B.街亭之战 | C.赤壁之战 | D.长勺之战 |
A.忌杀杨修 | B.败走麦城 | C.劝学吕蒙 | D.计收马超 |
【小题9】有同学为本次战争撰写了下联,请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本初疏于防范,惨败更见寡谋少才。
苦斋记
(明)刘基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①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②。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④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有删减)
(注)①荼蓼:指野苦菜。②藋(diào):野草。
【小题1】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其下惟白云”的表达效果。【小题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 |
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
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 |
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
【小题4】下列句子与本文思想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何适而非快? |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活水源记
(明)刘基①
①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②,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③之所铸剑地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④居之。
②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傍,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⑥。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③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
(选自《走近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
(注)①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自负一代文宗,被有识之士列为明清散文八大家之首。②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③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④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⑤潴(zhū):水停积。⑥滑:流利。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从金鸡峰、灵峰寺写起,目的是_____________。【小题2】第②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活水源的“活”的特点?
【小题3】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也 |
B.矣 |
C.哉 |
D.夫 |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