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乃留曹洪守,自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皆自若。既至,围屯,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

(取材于刘基《百战奇略》)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兵必走:逃跑
B.自步骑五千人   将:率领
C.闻者信以为 然:对的
D.绍弃甲而遁:消失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粮胜     沛公置车骑
B.敌人之饷道 属皆且为所虏
C.可分锐兵绝之 若舍郑为东道主
D.说操曰     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文中“遣军以益备”中的“备”,与下列词语中的“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有备无患B.备尝辛苦C.文武兼备D.戒备森严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两军交战,如果胜负还未决出,拥有粮草的军队会胜。
B.袁绍派遣军队运送粮草,虽然辎重甚多,但却缺乏严密的防守。
C.许攸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后,为其进献的计策,被曹操谋臣否定。
D.曹军前往劫烧袁绍粮草途中,虽被袁军查问,但被掩饰了过去。
【小题6】下列战役不是以少胜多的一项是
A.官渡之战B.街亭之战C.赤壁之战D.长勺之战
【小题7】下列故事与曹操有关的一项是
A.忌杀杨修B.败走麦城C.劝学吕蒙D.计收马超
【小题8】在两军对垒时,许攸和烛之武都进行了游说,请简要概括二者游说的异同。
【小题9】有同学为本次战争撰写了下联,请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本初疏于防范,惨败更见寡谋少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6 03:47: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②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③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瞒,通“樠”,流出的样子。③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的确
C.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 备:准备D.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游:交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而彭祖以久特闻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小题4】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⑵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小题5】断句
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季主论卜

(明)刘基

①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②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

③季主乃言曰 :“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蛬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磷萤火,昔日之金缸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①东陵侯:汉初人。秦时受封东陵候,秦亡后,种瓜于长安城东。②司马季主:汉初楚国人,曾游长安,卖卜于东市。
【小题1】本文具有寓言色彩。如果请你完成一篇有关寓言的小论文,下列书目中没有你可运用资料的是
A.《世说新语》B.《柳宗元集》C.《中国文学史》D.《庄子》
【小题2】第①段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概述东陵侯所说“仆窃有疑”的原因_______。
【小题4】对第②段“愿先生卒教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愿意得到有始有终的指导B.希望能得到彻底的指教
C.希望最后能够得到指教D.愿意得到即便是仓促间的赐教
【小题5】第②、③段两处画线句同是发问,它们的不同在于
【小题6】简要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各题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 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 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 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 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 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 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 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 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真足以启愚而立 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 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 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 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易:轻视
B.或病其为矫心     病:认为……是错误的
C.我乃奋其不畏之气  奋:奋发
D.死非我能夺也     夺:强行改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过贪泉而饮之 项王瞋目而叱之
B.人命之修短系乎天  杳不知其所之也
C.卒以廉终其身 以故汉追及之
D.故吏于其地者 籍独不愧于心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B.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C.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D.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小题4】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明而自信,笃也
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②③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C.末段指出以“贪”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D.本文议论深刻,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的观点,用“君子以身立教”,与贪廉乃“自我作之”为论据,说明贪廉“由乎内”, 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议论深刻。
【小题6】翻译下面语句
(1)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
(2)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尔C.耶D.焉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小题3】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
A.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小题5】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