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活水源记

(明)刘基

①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地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②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傍,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③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

(选自《走近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

(注)①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自负一代文宗,被有识之士列为明清散文八大家之首。②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③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④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⑤潴(zhū):水停积。⑥滑:流利。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从金鸡峰、灵峰寺写起,目的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活水源的“活”的特点?
【小题3】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也
B.矣
C.哉
D.夫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白野公深爱活水源的具体理由。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1 10:45: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卉木也    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确实
C.必有义焉,不可也    胶:固执
D.故国,大节也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谖草取忘忧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B.然则节言竹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
C.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杳不知其所
D.有似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辩荣辱之境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小题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尝君失信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无以为之磐。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他日下宫之舄阕①,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②,要之明神,不敢亵之。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威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至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舄,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怒,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磐,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选自《郁离子· 尚诚篇》

注 ①舄阕:柱脚石 ;阕,通“缺”。   ②方物:土产。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求之以     币:钱财
B.君图之     惟:只是
C.命后夔取而之郊外   荐:推荐
D.土作贡     任:随便地用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之石,无以为之磬 夫人之力不及此
B.孟尝君馆泗滨人置石于外朝  位尊无功
C.君用奚为哉 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D.诸侯之客闻有皆去  曾不知老将至
【小题3】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将以为下宫之
B.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
C.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
D.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不能表现孟尝君“贤能”的一组是( )
①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②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③孟尝君以其石为之
④命驾趋谢客,亲御泅滨人  ⑤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A.①③⑤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5】对文章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被封于薛,他要“崇宗庙之祀”,于是派使者来到泅水滨,“以币”向当地人求取美玉。
B.泅滨人得知孟尝君将用本地美玉制磬后,大喜,告于其父老,举行斋戒肃拜使者,派了辆车把美玉送给送给了孟尝君。
C.孟尝君得到美玉后却食言,拟用美玉作垫脚石。泅滨人得知后,责备孟尝君,不辞而别。诸侯 之客闻有此事,都离去了,招致秦楚伐齐之祸。
D.本段文字告戒统治者凡事不可以不慎,取信于民重要,取信于贤士更重要。统治者一旦失信于人,知错能改,仍不失为贤君。
【小题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来人敬请于下执事。
②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骏
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既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者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选自《刘基散文选集》)
【注】厖máng:杂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   企:达到
B.以备乘舆之阙  阙:同“缺”
C.乃参以外厩     参:代替
D.王无马不能师   师:装备军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立天闲、内外之厩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 其制稍异于前
C.如造父之旧 王之好乐甚
D.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 木受绳则直
【小题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B.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C.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D.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造父担任司马,以八骏为良马的最高典范,为穆天子制定了选择天下良马的标准,将天下马匹分为五等并区别对待,确实做到了“马尽其才”。
B.穆王和造父死后,选择良马的标准却从实质上改变了,区别对待种种的做法也完全改变,这为以后埋下了产生恶果的种子。
C.战事突起,内外马厩的养马之人互相推诿,而王与各位大臣又一味袒护内厩,在此关键时刻,借助散马才挽回了败局,这令夷王十分惭愧。
D.作者以养马之事,喻指养士之事,养马当以马之“良驽”为别,对待人才也应把才能高低作为衡量选拔的重要标准。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
(2)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②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③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瞒,通“樠”,流出的样子。③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的确
C.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 备:准备D.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游:交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而彭祖以久特闻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小题4】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⑵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小题5】断句
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