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苦斋记

(明)刘基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④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有删减)

(注)①荼蓼:指野苦菜。②藋(diào):野草。

【小题1】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其下惟白云”的表达效果。
【小题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
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
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表现了     。
【小题4】下列句子与本文思想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何适而非快?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5】简析第③段写膏粱之子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7 12:4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泗滨美石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君之石,无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舃阙,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舃’,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选自明朝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舃,同“磶”,承垫宫柱的脚石。阙,通“缺”。②后夔,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③方物,可贡的地方特产。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君之石(2)君图之(3)孟尝君泗滨人(4)天下之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使隶人敬请下执事 而君幸赵王
B.孟尝君命其石为之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命后夔取荐之郊庙 后人哀之不鉴之
D.将以为下宫舃  欲勿予,即患秦兵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2)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小题4】泗滨人“弗谢而走”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评价孟尝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平仲文集序

明·刘基

文以理为主,而气以摅之。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理无所驾。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是故,先王以诗观民风,而知其国之兴废,岂苟然哉!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

唐虞三代之文,诚于中而形为言,不矫揉以为工,不虚声而强聒也。故理明而气昌,其辞,想其人,盖莫非圣贤之徒,知德闻道者也,而况又经孔子之删定乎?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于是仪、秦、鞅、斯县河之口,至此几杜。是故,贾疏、董策、韦传之诗,皆妥帖不诡,语不惊人,而意自至,由其理明,而气足以摅之也。

周之下,享国延祚汉为最久,盖可识矣。武帝英雄之才,气盖宇宙,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之,以启其夜郎笻筰、通天桂舘、泰山梁甫之役,秦始皇帝无异。致劝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轮台之诏,然后仅克有终。文不主理之害,一至于斯,不亦甚哉!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然而汉家朴厚之尚已成,其根未尝拔也。往复开陈,周旋辨析,诚意恳至,理明辞达,气畅而舒。非汲汲以鸿生硕儒争名当代者所能及也,岂非习尚有源而得之于自然乎?呜呼!此西汉之文所以为盛,国祚绝而复续,如元气之不坏,而乾坤不死也。后之人论不及此,而以相如、子云为称首,不亦悲哉!东汉班孟坚之外,虽无超世之文,要亦不改故尚,故亦不失西京旧物,下逮魏晋,降及于隋,驳杂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趋于绮靡而已。

继汉而有九有,享国延祚最久者,唐也。故其诗文有陈子昂,而继以李、杜,有韩退之,而和以柳,于是唐不让汉,则此数公之力也。继唐者宋,而有欧、苏、曾、王出焉。其文与诗,追汉唐矣。而周程张氏之徒,又大阐明道理,于是高者上窥三代,而汉唐若有歉焉。

是故,气昌而国昌,由文以见之也。今我国家之兴,土宇之大,上汉唐与宋,而尽有元之幅员,夫何高文宏辞未之多见?良田混一之未远也。

金华苏平仲起国子学录,以其所为诗文示予,予得以谛观之,见其辞达而义粹,识不凡而意不诡,盖明于理而昌于气者也。与之游,知其勤而敏,不自足其所已能。且年方将而未艾也,知其他日必以文名于盛代,耀于前而光后也。故为之叙,而举昔人之大以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辞,想其人 玩:品味、研究
B.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    侈:奢侈、侈靡
C.上汉唐与宋 轶:超越、超过
D.而举昔人之大以之    期:期待、期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理无所驾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知德闻道者也 君畏匿之
C.秦始皇帝无异 万化冥合
D.耀于前而光后也 不能容远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说“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则理无所驾”, 说明理、气不可偏废, 而“气”则是“理”能否完美表达的关键所在。
B.刘基认为“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一方面“文之盛衰”取决于“时之泰否”,另一方面“时之泰否”可由“文之盛衰”见之。
C.刘基反对“矫揉以为工, 虚声而强聒”的绮靡之风, 提倡“简直”的文风,并认为这种文风只留存到西汉,自东汉始则日趋绮靡。
D.刘基提出“理气说”, 主要是针对明初“高文宏辞”不多见的现状而发的,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
(2)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