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威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 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C.“朋党” 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 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两浙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
B.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
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乎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路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但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节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不仅曾经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就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的认识虽有局限性,却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为官吏害民,老天发出的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者首先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虑事周全,见识深远。金明寨失陷,主将阵亡,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为杜绝不良影响,以理劝说,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李密)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各题。

过沙沟店

王恽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人肥城界,桑柘阴浓麦浪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过沙沟店》写诗人拜访游览沙沟店时的所见所闻,“过”是 “拜访”的意思。
B.诗人信马摇鞭,欣赏高柳长途,听闻鸟儿在柳枝间鸣叫,体会到季节的转换。
C.从“清风破暑”和 “麦浪深”可以推知,诗人所写之景正是夏末秋初的时节。
D.颔联化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
E. 桑柘即桑木与柘木,代指农桑之事。作者写的是旅途所见,关心的是民间疾苦。
【小题2】本诗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一联颇为精妙,请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shí)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明清时期称殿试之一甲三名为“进士及第”。
C.“拜”,指授予官职。“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指贬官、降职。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最后却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损国力,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要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2)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夫。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注:(幺)戏曲术语。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写作“幺篇”或“幺”。
【小题1】下列对本曲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标题《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中“正宫”是曲牌名,它记述标志该曲字数、句数、句式、平仄、内容。
B.这首元曲,描写了农夫希望降雨的场景。作者采用农民的口吻写,文风极为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C.本曲第三句描写了天公无情,久旱不雨。偶尔几片残霞,也隔断彩虹,飘然而去,表达了作者对盼雨而不得的农民的深切同情。
D.下片〔幺篇〕中连用“残霞”、“玉虹”、“甘霖”、“闲云”四种表示天象的词语,有实有虚,令人玩味无穷。
E.本曲运用了白描、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农家甘苦的一个侧面。
【小题2】请简要分析“看一片闲云起处”一句中“闲”字的妙处。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田重进守京兆,命仕衡鞫死囚五人,活者四人。重进即其家谓曰:“子有阴施,此门当高大之。”再迁秘书丞,徙知剑州。王均反,仕衡度州兵不足守,即弃城焚刍粟,东守剑门。仕衡预招贼众,得千余人,待之不疑。贼将至,与钤辖裴臻迎击之,斩首数千级。召还,判三司盐铁勾院。度支使梁鼎言:“商人入粟于边,率高其直,而售以解盐。商利益博,国用日耗。请调丁夫转粟,而辇盐诸州,官自鬻之,岁可得缗钱三十万。”仕衡曰:“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増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不听,遂行鼎议,而关中大扰,乃罢鼎度支使。

累迁司封郎中,为河北转运使。建言:“河北岁给诸军帛七十万,而民艰于得钱,悉预假于里豪,出倍偿之息,以是工机之利愈薄。方春民不足,请户给钱,至夏输帛,则民获利而官用足矣。”诏优其直,仍推其法于天下。顷之,河北阙军储,议者以谓仕衡前过助封祀费,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钜万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有大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者,二十万即其美余。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明年早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棘围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

节选自《宋史》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B.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C.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D.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及第,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B.累迁,多次迁升官职,“迁”多指变动官职,如“擢迁”指官职升迁;“左迁”指贬官。
C.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时间多为冬至日。
D.刑部,六部之一,主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元代只设刑部,无大理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仕衡为人宽容,诚心对待降人。他受命审讯五名死囚,将其中四人免除死罪;主管剑州时,他招降了贼徒一千余人,对他们毫不怀疑。
B.李仕衡通晓经济,反对与民夺利。他反对梁鼎提出的官府卖盐获利的建议;任河北转运使时,他建议民用不足时,要春季给钱夏季给帛。
C.李仕衡屡遭怀疑,但能经受查验。有人说他储积的粮食已经腐烂,但朝廷派人检视,并非如此;进贡受到谏官质疑时,他详尽地说明了情况。
D.李仕衡关注民生,并且善于攻心。旱蝗灾害时,他赈济灾民,运送粮食救济京西;主管青州时,他释放了盗贼的妻儿后,有人杀了贼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2)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人。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憎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彦升尝辟广西经略府,或称其才,擢提举常平。御史中丞石公弼荐新提举广西学事幸义可御史,及陛辞,适与同日,徽宗两留之,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彦升孤立,任言贲阗五年,论:“蔡京再居元宰,假绍述之名,一切更张,败坏先朝法度,朋奸误国,公私因弊。既已上印,而偃蹇都城,上凭眷顾之恩,中怀跋扈之志。愿早赐英断,遣之出京。”“何执中缘潜邸之旧,徳薄位尊,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愿解其机政,以全晩节。”“吕惠卿与张怀素厚善,序其所注《般若心经》云‘我遇公为黄石之师。’且张良师黄石之策,为汉祖定天下,惠卿安得辄以为比?”他如邓洵仁、蔡薿、刘拯、李孝称、许光凝、许几、盛章、李譓、任熙明之流,皆条摭其过,一不为回隐。

右仆射张商英与给事中刘嗣明争曲直,事下御史。彦升蔽罪商英,商英去。又累疏言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因请禁士大夫毋语命术,毋习释教。先是,诏诸道监司具法令未备,若未便于民者,久而弗上。彦升言:“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有因追科而欲害熙宁保伍之法,因身丁而故摇崇宁学校之政,省事原情,当有劝沮。宜遣官编汇,辨其邪正,以行赏罚。”皆从之。迁给事中。尝谒告一日,而张商英复官之旨经门下,言者以为顾避封驳,出知滁州。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持制,知吉州。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赠太中大夫。

(节选自《宋史·洪彦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B.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C.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D.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绍述,特指宋哲宗时对宋神宗所实行的新法的继承,后来也泛指继承。
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有时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C.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保伍”泛称基层管理制度。
D.封驳,大臣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之后退还回去拒不执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彦升为人谨慎,拒绝不劳而获。他带着母亲奔赴任职之地,在尽孝的同时又为国尽忠,而且能够宽待前任,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收取好处。
B.洪彦升孤高特立,数次指责权奸。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从不回避隐瞒权臣的过错,特别是蔡京和何执中,败坏朝纲,结党营私,唯利是图。
C.洪彦升不信邪说,敢于明断是非。当某些官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明确归责;又多次上书说明某人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朝廷重用。
D.洪彦升关心时政,主张赏罚分明。他深知社会积弊太久是因为官场中胡乱作为的人多,在戴罪官员重新被起用的时候,他故意请假以示避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
(2)使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调万安县丞。时江右大侵,清之徒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实。州议减常平米直,清之曰:“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势岂能来?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死者。今有粟之家闭不肯粜,实窥伺攘夺者众也。在我有政,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规画防闲,民甚赖之。帅龚茂良以清之救荒实迹闻于朝,又偕诸公荐之。茂良入为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清之于孝宗。召入对,首论:“民困兵骄,大臣退托,小臣苟偷。愿陛下广览兼听,并谋合智,提要挈纲而力行之。古今未有俗不可变、弊不可革者,变而通之,亦在陛下方寸之间耳。”改太常寺主簿。丁内艰,服除,通判鄂州。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bì)诸火清之皆谕止之。差权发遣常州,改衡州。先是,郡装饰厨传以事常平、刑狱二地使者,月一会集,互致折馈。清之叹曰:“此何时也?与其取诸民,孰若裁诸公。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于所职,无负于吾民足矣。岂以酒食货财为勤哉?”清之自常禄外,悉归之公帑,以佐经用。至之日,兵无粮,官无奉,上供送使无可备。已而郡计渐裕,民力稍苏。归,筑槐阴精舍以处来学者。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诸生往候疾,不废讲论,语及天下,孜孜叹息,若任其责者。周必大来视疾,谓曰:“子澄其澄虑。”清之气息已微,云:“无虑可澄。”遂卒。

(《宋史·刘清之传》有删改)

(注)①常平:古时用以平抑粮价的粮仓。 ②权发遣:宋代官制,相当于知州。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B.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C.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D.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大侵”是指先侵占后经略,指国土兼并。后由土地推及财产、人口,在国土兼并的含义之外,又附带了掠夺、奴役的含义。
B.“丁内艰”是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公帑”是指公共财产,即国家、政府、公家之财产。
D.“光宗”是用做皇帝和君主的庙号,是光复之主的庙号。开国君主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清之了解民情,所提救灾措施符合实际。他任万安县丞时,当地发生旱灾,他亲到田间了解旱情;他提出的救灾措施让州里的百姓无论远近均蒙其利。
B.刘清之性情刚直,敢于进谏。孝宗向他征询意见,他直陈时弊并劝孝宗在广纳意见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事情努力推行;他认为皇上的意愿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C.刘清之不讨好上级,体恤百姓。他到衡州任职后,州里为讨好常平、刑狱两方上级使者,花费公款聚会送礼,他为减轻百姓的负担,废止了这种做法。
D.刘清之为朝廷鞠躬尽瘁。他生病时仍关心国事,他的学生前来探望病情,他仍讲论不息,仍为天下事叹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
(2)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题目。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1)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骓汗血宝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人生百年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小题2】“禾黍”词出《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
A.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
B.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
C.沛然时雨来,芃芃禾黍起。(明·吴兆《喜雨》)
D.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E.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
【小题3】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