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7: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赡,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普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注)”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福昌主薄。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第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衡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语。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通过殿试者为进士。
B.“丁忧”是居丧,古代时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C.古代表示官职授予、升降有很多专门的术语,如文中 的“调”指调任,“除"指授予官职。
D."翰林"在文章中指翰林院,始于唐代,为待诏之所。宋设翰林学土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在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听历史故事,能概括其要点。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欧阳修想把他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发现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前役人破产,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规定,减少了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英宗慧眼将其识中,欲召其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苏轼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三十年,浩权建王府教授。三十一年,宗正少卿。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为王力言:“太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览奏,知奏出于浩,语曰:“真王府官也。”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通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族复,得平?”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浩国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态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王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阙,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孚建议以殿、步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上怒:“是比朕为秦二世也。”寻求去,拜少傅。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莫济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浩曰:“臣不敢以私害公。”盖其宽厚类此。
(节选自《宋史·史浩传》,有删改)
(注)①扈跸: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王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B.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王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C.白遺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王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D.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王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南宋高宗赵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受禅,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C.致仕,也称致政、休致等,即交还官职,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除”“迁”在本文和其它古文中均指提升官职;封,在文中指追封,即死后封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浩忠于职守,做事尽心竭力。在金军侵犯边境时,对于建王要代父出征的行为,他认为不合适,竭力劝止,获得皇帝的赞许。
B.史浩拨乱反正,为蒙冤者昭雪。他第一个进言,说赵鼎、李光清白无辜,岳飞久蒙冤屈,要求为他们平反,皇帝都听从了。
C.史浩重视民心,看重百姓利益。在殿前司征兵一事上,他认为,对有挑畔行为的军人和抗争的市民,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
D.史浩心胸宽广,不肯以私怨妨害公事。陈之茂曾经说过他的坏话,他却拟定陈之茂升任郡守:莫济诋毁史浩尤其厉害,他却举荐莫济掌管内制。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大宗十思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及维翰出,皆请质为从事。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 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时人称之。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
周祖自邺起兵向阙,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世宗不豫,入受顾命。及太祖北征,为六师推载,自陈桥还府署。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太祖叱彦环不退,质不知所措,乃降阶受命。乾德初,以质为大礼使。质与诸人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帝尤嘉奖。由是礼文始备。九月,卒,年五十四。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质力学强记,性明悟。举进士时, 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其后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皆与凝同云。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闺门之中,食不异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因谕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从子校书郎杲求奏 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
(节选自《宋史•列传八》)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B.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C.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D.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豫”意为安和,“不豫”即不舒服。
B.降阶,在此处,是指范质走下台阶,以表示对宋太祖的尊重。
C.贡闱,科举考试的地方。乡试被称为春闱,会试被称为秋闱。
D.迁秩,这里是指晋升官职。秩,指官吏的俸禄或官阶、品级。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质聪明早慧,文才出众。他九岁能文,十三岁时因善治《尚书》、文章出众,受到宰相桑维翰器重。
B.范质受主推重,颇受礼遇。周祖十分器重范质,称赞他有宰相的才能;范质去逝时,太祖为之悲伤罢朝。
C.范质读书勤奋,明礼知方。他虽天资聪颖,但依然勤学苦读;在担任大礼使期间,完备了礼仪制度。
D.范质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经常把俸禄赏赐送给孤寡之人。死后家无余财。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周祖自邺起兵向阙,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
②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

同类题4

课外文言知识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
建炎初,乘舆南渡。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傲扰,溃卒相挺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起知眉州,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召还,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是也。”一日侍经筵,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乃垂涕,上恻然。即拜本部尚书,固辞,不许。
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复申前请。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卒,年七十七。
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风。手不释卷,尤通于《易》。
(选自《宋史·周执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B.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C.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D.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执羔铁腕治乱。他在宜黄任职,社会动荡不安,他指明利害关系,控制了局面;有少数民族作乱,他严责相关人员,使局势稳定下来。
B.周执羔铁面无私。他担任生辰使,这个职位是个肥差,愿意跟随的大多要交钱,他却拒绝请托;他因事得罪了秦桧,被秦桧弹劾罢免。
C.周执羔反对官场不良风气。周执羔回朝廷任职,皇帝感觉人才难以了解,周执羔批评当前的用人风气,并提出建议,皇帝表示赞同。
D.周执羔不恋权位,心系朝廷。他两次请求退休,第一次被皇帝挽留,第二次才得以实现愿望;他临走时还关心福建、广东等地的饥荒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2)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缙绅荣之。
(3)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公裔,字子扆,开封人。充康王府内知客。金兵犯京,王出使,公裔从行。渡河,将官刘浩、吴湛私斗,公裔谕之乃解。次磁州,军民戕奉使王云,随王车入州廨,公裔复谕退之。王之将南也,与公裔谋,间道潜师夜起。自是亲爱愈笃。及兵退,张邦昌遣人同王舅韦渊来献传国玺。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元祐后诏王入承大统,府僚谓金兵尚近,宜屯彭城。公裔言:“国家肇基睢阳,王亦宜于睢阳受命。”时前军已发,将趋彭城,会天大雷电,不能前,王异之,夜半抗声语公裔曰:“明日如睢阳,决矣。”既即帝位,公裔累迁武功大夫。
后以事忤黄潜善,适帝幸维扬,公裔丐去,潜善以为避事,遂降三官,送吏部。帝幸越,念其旧劳,召复故官,累迁至广州观察使。
公裔给事藩邸三十余年,恩宠优厚,每置酒慈宁宫,必召公裔。会修《玉牒》,元帅府事多放佚,秦桧以公裔帅府旧人,奏令修书官就质其事。俄除保康军承宣使,桧疑其舍己而求于帝,衔之。右谏议大夫汪勃希桧意,劾罢公裔,遂与外祠,在外居住,而帝眷之不衰。
桧死,即复提举佑神观,赐第和宁门西,帝曰:“朕与东朝欲常见卿,故以自近耳。”升华容军节度使,寻致仕。高宗既内禅,尝与孝宗语其忠劳,因诏所居郡善视之。乾道二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恭荣,官其亲族八人。高宗赐金帛甚厚。
(选自《宋史·韩公裔传》有删改)
【注】①康王:宋高宗赵构。②张邦昌:靖康之难后,被金国强立为“伪楚”皇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B.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C.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D.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归/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内禅是一种君位传承制度,在世袭制王朝下,君主将君位禅让予太子,称“内禅”。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公裔善于劝解。他在康王府任职时,在出使途中有人争斗,经他劝说才和解;军民作乱,影响康王,他又去劝退乱民。
B.韩公裔忠于职守。康王要继承皇位,在众臣不同意的情况下,韩公裔坚持提议去开业基地睢阳,因碰上恶劣天气,康王最终采纳了韩公裔的意见。
C.韩公裔遭到权贵排挤。因事触犯黄潜善,韩公裔请求离职,黄潜善认为韩公裔回避事务,于是降官三级,送往吏部。
D.韩公裔深得皇帝宠信。他恢复官职后,高宗因要经常见他,就安排他住得近一些;孝宗得知韩公裔的忠心和功劳后,下令优待韩公裔。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将南也,与公裔谋,间道潜师夜起。
(2)俄除保康军承宣使,桧疑其舍己而求于帝,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