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授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始,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胜非去位 会:恰逢
B.浚初求   去:前往
C.怅余生无几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天下闻悲之 而:表顺承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他的母杀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B.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C.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
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改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
D.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前那样倔强。”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
B.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
C.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
D.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
【小题4】史书评价赵鼎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你认为赵鼎的治国才能有哪些?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阐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4 07:4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景初,字冲之,开封人。以父试秘书省校书郎,举进士,历汝州推官,改著作佐郎、知夏阳县,佥书河南府判官,通判并州。
张贵妃薨,有司请依荆王故事,辍视朝五日,或欲更增日。听上裁,乃增至七日。景初言:“妃一品,当辍朝三日,礼官希旨,使恩礼过荆王,不可以示天下。”不报。妃既追册为皇后,又诏立忌,景初力争,乃罢。
嘉祐初,大雨水,景初曰:“此阴盛阳微之诫也。”乃上疏称:“商、周之盛,并建同姓;两汉皇子,多封大国;有唐宗室,出为刺史;国朝二宗,相继尹京。是欲本支盛强,有磐石之安,则奸雄不敢内窥,而天下有所倚望矣。愿择宗子之贤者,使得问安侍膳于宫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为夹辅之势。”
时狄青为枢密使,得士卒心,议者忧其为变。景初奏疏曰:“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恂恂。此机会之际,间不容发,盖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忧。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数诣中书白执政,请出青。文彦博以青忠谨有素,外言皆小人为之,不足置意。景初曰:“青虽忠,如众心何?盖为小人无识,则或以致变。大臣宜为朝廷虑,毋牵闾里恩也。”知制诰刘敞亦论之甚力,卒出青知陈州。
李仲昌以河事败,内遣中人置狱。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还,奏比部员外郎郑平占籍真定,有田七百余顷,因请均其徭役,著限田令。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改度支副使,迁吏部员外郎,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以病,未入谢而卒。
(选自《宋史》,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B.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C.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D.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 良/乃更遣御史同/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庇荫,古时指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也有此意。
B.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和皇族子弟。在本文中和“宗室”通用,指皇族子。
C.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古时君主祭祀社稷,祈求丰收,后来就用社稷来代指国家。
D.籍在我国古代有登记在册的意思,“占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上报户口,入籍定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景初谨守礼制。对于张贵妃丧事辍朝天数的问题,他不像其他官员那样迎合皇帝,而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进言争辩,最终阻止了皇帝有违礼法的命令。
B.吕景初思虑长远。他认为历史上许多朝代,有任命同姓或宗室担任要职的先例,这样能使国家安如磐石,因此他希望皇帝能学习古人的做法。
C.吕景初忠君爱国。狄青为士兵所拥戴,人们又有狄青兵变的议论,吕景初认为国家尚未立皇子,情势危急,为了国家安全,应将狄青调离京城。
D.吕景初抑制豪强。针对比部员外郎郑平在真定广占农田的现象,他奏请皇帝,要求郑平承担徭役,并著限田令,用来限制权贵之人的田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请依荆王故事,辍视朝五日,或欲更增日。
(2)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B.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C.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D.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D.“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与之,字正子,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东之士由太学取科第自与之始。授浔州司法参军。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与之曰:“小民计出仓猝,忍使一家转徙乎?况故杀子孙,罪止徒。”卒从之。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朱崖地产苦橙,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与之皆为榜免。其他利病,罢行甚众。

召为秘书少监,军民遮道垂涕,与之力辞召命,竟还。将度岭,趣召不已,行次池口,闻金人至边,乃造朝奏:“今边声可虑者非一,惟山东忠义区处要不容缓。”前后累疏数千言,每叹养虎将自遗患。升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未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为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先是,军政不立,戎帅多不协和。与之戒以同心体国之大义,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始立。

召为礼部尚书,不拜,道还广。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名三贤。理宗即位,累迁,皆力辞。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帝览奏嘉叹,趣召愈力,控辞至十有三疏。嘉熙三年,乃得致仕,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自领乡郡,不受廪禄之入,凡有余皆以均亲党。薨时年八十有二,遗戒不得作佛事。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

(选自《宋史·卷四百六·列传一百六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B.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C.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D.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入太学可称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
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土木、水利、屯田、手工业等事项。
C.祠是为纪念死去的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与庙有些相似,如“武侯祠”;后来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D.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辞官、退休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告老等,原因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与之勤奋学习才华出众,更是开创了广东学子从太学取士的先河,在之后的任职中多次被委派到南方地区,造福当地百姓。
B.崔与之认为对仓促间失手将富豪打死的百姓应从轻发落,因为是对方拖欠百姓款项并诬陷百姓在先,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C.崔与之为政宽仁,在广西提点刑狱期间废除了许多不利百姓的政策,深得百姓爱戴,升迁离任时,军民夹道送行,不忍他离开。
D.崔与之一辈子奔波劳累,在政务、军事方面都有建树,为国家殚精竭虑,深得皇帝信任和重用,直到退休也没真正闲下来。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
(2)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选自《宋史》二百零二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
B.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
C.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
D.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甫冠指男子刚二十岁左右。
B.丁内艰,是古代丧制的名称。一般指遭遇母亲去世或承重孙遭遇祖母去世。
C.法书,这里指法令律科一类的书籍。
D.尺牍,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后来成为信件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伯思聪明好学,记忆力好。他小时候每天背诵诗书一千多字,他听祖父讲授经史之 后再对其他小孩讲说,没有遗漏说错的。
B.黄伯思对古文字有研究,并成为一代名家。他对洛阳公卿家所藏的商、周、秦、汉彝器的款识,能辨正是非,说出它们的起源结果等。
C.黄伯思读书勤奋,博览群书。他在秘书省任职时,废寝忘食地通读册府的藏书,《六经》 及其他典籍都能做到精通。
D.黄伯思爱好文学,也笃信道家学说。他仰慕扬雄、李白、柳宗元等古代文人,有五十卷文集留世,但因相信道家的说法年仅四十就去世了。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
(2)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议。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时调诸道弓手,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
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郓州。还,为学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宁殿。帝冯几言,言不可辨。方平进笔请,乃书云:“明日降诏,立皇太子。”方平抗声曰:“必颍王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帝力疾书之,乃退草制。
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其见称重如此。契丹泛使萧禧来议疆事,临当辞,卧驿中不起。方平谓枢密使吴充:曰“但令主者日致馈勿堕。且使边郡檄其国也。”充启从之,禧即行。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日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B.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C.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D.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元加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
B.修起居注是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
C.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全同学校、科举、外交及官员考核等事宜。
D.山陵本指山岳,此处借指皇帝陵墓。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天资超群。他从小就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每本书只需读一遍即可,因此,被宋绶、蔡齐行作天下奇才。
B.张方平直言敢谏。朝廷筹建宣毅、保捷州军,他接连上疏劝阻;英宗立皇太子,他主张立颍王,并让皇帝写下名字。
C.张方平慷慨有气节。告老还乡之后,他仍评论时政,尤其关心用兵、起狱之书;平常从不趋附他人,对人和蔼可亲。
D.张方平慧眼识人。他十分器重苏轼,排粹苏轼为官;苏轼入狱,他又上疏为苏轼球忙。因此,苏轼终身部很敬重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
(2)但令主者日致馈勿堕。且使边郡檄其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