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②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则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洛之士翕然之。师:老师
B.二程深服之。推:尊崇
C.门不仕者十年。杜:阻塞,关闭
D.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时。事:侍奉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B.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C.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D.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小题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和陈寿的《三国志》也是国别体。
C.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徴、羽、变宫、变徴七音,变徴是徴音的变调,声调豪迈激昂。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用心于经史,他弃官不做,到颍昌拜程颐为师,师生相处很是快乐。
B.杨时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绩,民众对他始终不忘。
C.杨时任州县官职从不寻求闻达显贵,各地士大夫都乐意和他交游,称他龟山先生。
D.杨时对李纲被免引发的太学生伏阙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钦宗皇帝的赞赏。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②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兴裔字光锡。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
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徙福建路兵马钤辖,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累差浙东、浙西、江东提刑,请祠以归。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
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自是火患乃息。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
(选自《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B.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C.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D.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庄”旧时多指某些较富有的族人拨出部分田地,作为宗族的田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
B.“丁母忧”指为母服丧。旧制,“丁母忧”、“丁母艰”、“丁母丧”“内艰”都指遭逢母亲丧事。“丁忧”指古代官员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
C.“服阕”指在父母亲去世后,朝廷官员开始服丧;《仪礼·丧服》中所规定的丧服,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D.“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有时也指学校,文中“修学宫”的“学宫”即指学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兴裔感恩叔父抚养。他幼年丧父,由叔父郑藻抚养长大;当叔父郑藻去世后,他就辞去官职,以表达对叔父的追念与报恩之意。
B.郑兴裔为官忠于职守。当传闻金国想毁弃盟约时,他受命出使,将事情查实清楚;任扬州知州时,他遏制了邻地互相送礼的歪风。
C.郑兴裔关心民间疾苦。到任扬州后,自己借钱给百姓,让他们把房顶的茅草换成瓦片消除了火灾隐患,后来又免去他们的欠债。
D.郑兴裔为政多有智谋。复查杨氏案,最终查得实情,受皇上恩赐;制定了部辖民兵升差的法度:在楚州改动筑城时,想出好办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福建路兵马钤辖,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
(2)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遵裕,字公绰,忠武军节度使琼之孙也。以父任累迁供备库副使、镇戎军驻泊都监。夏人寇大顺城,谅祚中矢遁。会英宗晏驾,遣遵裕告哀,抵宥州下宫。夏人遣王盥受命,以吉服至,遵裕切责之,遂易服。既而具食上宫,语及大顺城事,盥曰:“剽掠辈耳。”遵裕曰:“若主寇边,扶伤而循,斯言非妄邪!”夏人以为辱,亟遣人代对,终食不敢发口。辄忿怒曰:“王人蔑视下国,弊邑虽小,控弦十数万,亦能躬执橐韃,与君周旋。遵裕瞋目曰:“主上天纵神武,毋肆狂蹶,以干诛夷。”时谅祚觇于屏间,摇手使止。神宗闻而嘉之,擢知保安军
熙宁初,朝廷用王韶复洮、陇,命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以遵裕副之。寻以古渭为通远军,命知军事。明年,持附顺羌部图籍及绘青唐、武胜形势入献,引进副使、带御器械,俾归治师。师次庆平堡,夜行,晨至野人关,羌人旅拒,引亲兵一鼓破之。进营武胜城下,羌众逃去,遂据其城。诏建为镇洮军,又命知军事。明年,羌乘景思立之败,围河、岷二州,道路不通者几月。 或请退保,遵裕曰:敢议此者斩!”岷城军缺,守者恐,遵裕登西门,命将纵击,别选精骑由南门嗓而出,合击之,羌败走。时朝廷以岷城远难守,议弃之。诏至,贼已潰矣。以功进团练使、龙神卫都指挥使、 知熙州。元丰四年,复知庆州,诏与诸路讨夏国。请济师,得东兵十一将,骑不足用,以群牧马益之。又令节制泾原兵刘昌祚先至灵州几得城遵裕嫉之故不用其计遂以溃归语在昌祚传贬郢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复右屯卫将军,主管中岳庙。卒,年六十,永州团练使。绍圣中,崇赠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
(节选自《宋史·高遵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令节制泾原兵/刘昌祚先至/灵州几得城/遵裕嫉之/故不用其计/遂以溃归/语在昌祚传/贬郢州团练副使/
B.又令节制泾原兵/刘昌祚先至灵州/几得城/遵裕嫉之/故不用其计/遂以溃归/语在昌祥传/贬郢州闭练副使/
C.又令节制/泾原兵刘昌祚先至灵州/几得城/遵裕嫉之/故不用其计/遂以溃归/语在昌祚传/贬郢州团练副使/
D.又令节制/泾原兵刘昌祚先至/灵州几得城/遵裕嫉之/故不用其计/遂以溃归/语在昌祚传/贬郢州团练副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服是指古代祭祀时穿的服装,祭祀为吉礼。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古时祭祀上天、五帝时,国君都穿上吉服。
B.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汉武帝时最早使用年号“元狩”,文中“熙宁” “元丰”“哲宗”都是年号。
C.“擢”指提拔官员,“超擢”指破格提拔。文中的“迁”指调动官职,一般为升职,也作“贬谪”“降职” 解释,如“迁客骚人”。
D.赠是古代有功劳的官员死后,朝廷给他本人或功臣的先人追封爵位、官职,文中指的是朝廷给高遵裕本人追赠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遵裕有胆有识,刚强严正。英宗去世,他向西夏报丧,到达宥州祖庙,西夏人王盥无视礼节,穿着吉服前来,他严辞谴责王盥,迫使王盥换衣服。
B.高遵裕富有辩才,性情刚烈。他驳斥王盥说的大宋剽掠,认为是西夏人主动侵犯大宋边境;对西夏人在战场上决高下的言语挑衅,他瞋目怒斥„
C.高遵裕忠心耿耿,办事干练。他掌管通远军的第二年,就拿着归附的羌部的图籍和绘制的青唐、武胜的地形图入朝献给皇上,受到皇上的嘉奖。
D.高遵裕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羌人围困,岷州缺兵,守城者恐惧,他身先士卒,领兵从西门纵入敌阵,又派精骑兵从南门冲出,合击羌人,大获全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谅祚觇于屏间,摇手使止。神宗闻而嘉之,擢知保安军。
(2)请济师,得东兵十一将,骑不足用,以群牧马益之。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
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①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②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③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②文史:借指儒家。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
B.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
C.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
D.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绯鱼”,即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是旧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朝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B.“刍粮”:粮草。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与漕粮在用途上有相同之处。
C.“坐”,是定罪、获罪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D.“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旧秩”就是指宋太初原来的官职级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初施政有方,深谙时事。他考中进士后,刚刚为官,便有了突出的政绩。皇上下诏表彰,因而升官。征求直言时,他呈献上奏疏,后因军事需要,被选为雄州通判。
B.宋太初才德兼备,深受器重。他做盐铁副使,尊敬上司,不独断专行,不居功自傲。他才能出众,多次出任转运使,负责往前线运送军粮,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C.宋太初身体多病,备受关照。他患有久治不愈的疾病,不能到低洼潮湿的地方,朝廷就让他到别地为官。他有病已久,糊涂健忘,不宜治理大的州郡,朝廷就让他治理小的州郡。
D.宋太初富有胆识,处事有主见。在主管江陵府期间,蛮寇骚乱,宋太初因为见机行事,自行决断地遏制了事态,皇帝下诏嘉奖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2)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昷之字景山。昷之进士及第,补乐清尉,润州观察推官,校勘馆阁书籍,迁集贤校理,通判常州,知温州。蔡齐荐其材可用,擢提点淮南刑狱。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徙广南东路转运使。夷人有犯,其酋长得自治而多惨酷,请一以汉法从事。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加直史馆,徙河北。被边诸州发卒斩西山木,卒逃入契丹者岁数百人,敌既利其所开地,又得亡卒,故不急。昷之戒斩伐毋得深入北地,卒亦不敢逃。
还,为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保州、广信、安肃军自五代以来别领兵万人,号缘边都巡检司,亦曰策先锋,以知州、军为使,置副二人,分所领卒为三部,使援邻道。太祖尝用之有功,诏每出巡别给粮钱以优之。其后州将不复出,内侍为副,数出巡,部卒偏得廪赐,军中以为不均。通判保州石待举言于昷之,请合三部兵更出入,季一出即别给钱粮,余悉罢,仍请以武臣代内侍。时杨怀敏方任边事,尤不悦巡检司。云翼卒恶石待举,遂杀之以作乱。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城开,田况潜杀降兵数百人,昷之预知其谋。除户部副使,既而坐前事夺职,知虢州。
王则反贝州,有言昷之在河北捕得妖人李教不杀,使得逸去,今乃为则主谋,事平,无其人。会冀州人段得政诣阙,自言“尝为叔父屯田郎中昙赇免缘坐”,且言“昙以书属昷之”,乃下御史按劾,虽不得书,犹夺三官,监鄂州税。知汉阳军,稍刑部郎中,复待制、知湖州,徙扬州。以光禄卿致仕,卒。昷之喜吏事,所至有声。退居筑家庙,率子弟岁时奉祠。
(节选自《宋史﹒张昷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B.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C.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D.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升降常用的“迁”字,一般是指升职,但也有表示调动的获降职的。
B.宋朝行政区划,在地方设置“路”,至道三年为十五路、后依次为十八路、二十三路。
C.宋代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合称三司使,总领全国财赋,度支使下设副使、判官。
D.契丹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因疆域辽阔,后来又称为“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昷之为官有才干。他从乐清县尉做起,历任润州推官、馆阁校勘,直至升为集贤校理、常州通判、温州知州,他又被蔡齐推荐,做了淮南路的刑狱提点。
B.张昷之治军有方。边界各州垦荒的士卒每年有数百人逃亡契丹,契丹得人获地;他到河北任职后就警戒各州砍伐树木不得深入契丹土地,于是士卒不敢逃亡。
C.张昷之理事有谋略。他针对皇上多次出巡,给三支兵卒特加赏赐,致使军中出现有意见的局面,自主采取三支兵卒轮番派出,每次只给一支兵卒加赏的措施。
D.张昷之蒙诬被谪。贝州叛乱时,有人诬陷他对妖人李教处理不当,平叛后查无实据;又有人诬告他牵连段昙一案,仍查无实据,但是还是被降官三级,任鄂州税监。
【小题4】把文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人有犯,其酋长得自治而多惨酷,请一以汉法从事。
(2)除户部副使,既而坐前事夺职,知虢州。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施耐庵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②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④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⑤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⑥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⑦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⑧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⑨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小题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突出了环境都是草的特点,其作用是为后文放火无法抢救埋下伏笔。
B.第二段中“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句话,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表现出勤快能吃苦的性格特点。
C.第二段描写林冲盖炭火、拽门、上锁、那钥匙等动作,表现林冲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以及想安度刑期的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的思想。
D.第三段作者不交代人物姓名,而用了9个“一个”来代替,虽然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但其性格特点也是毫发毕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小题2】小说第三段主要运用哪两种描写方法?从情节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3】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说:“‘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请分析“那雪正下得紧”的妙处。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官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措笏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唐才子传·杜牧》,有删改)
(注)①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 属:写作
B.初未第 第:宅子
C.族秦者秦也   族,灭族
D.使六国各爱其人   爱:爱护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字牧之,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杜牧晚年居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世人称其“杜樊川”。
B.姜夔,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奉旨填词”,布衣终身。
C.《长恨歌》是乐府诗。“乐府诗”指那些配乐演唱的歌辞,简称“乐府”。后来,由于词也是按谱填写且可以清唱,所以,词的别号也叫“乐府”,如《东坡乐府》。
D.《庖丁解牛》一文节选《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庄子是老子的学生,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当时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京都。
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他的才华,一起举荐他,让他参加正科考试。
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因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与杜甫风格相似,人称“小杜”。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闵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病革,以深衣①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
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选自《宋史是·黄干传》)
(注)①深衣: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这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
B.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
C.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
D.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道教的庙宇,也称“道观”。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说,致思刻苦。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出发去找朱熹。等待朱熹归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时间地学习。
B.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非常高兴。这一年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
C.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
D.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有来投他的,他孜孜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2)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元曲,完成各题。
(双调)  天香引·西湖感旧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
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小题1】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以设问起笔,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喟,引发读者对昔日杭州的追忆。
B.“朝也笙歌,暮也笙歌”一句是对统治者纵情声色、贪图享乐的揭露和讽刺。
C.这首小令语言朴实,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杭州在连年战乱中的沧桑变迁。
D.全曲的感情基调低沉婉转,如一曲挽歌,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的悲哀与无奈。
【小题2】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作用。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天圣元年,徙衡州司马。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及是,准遣人取自洛中,既至数日,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
(选自《宋史·列传四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B.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C.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D.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皇帝聘用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要职,或中央官署的官员任用属吏后再向朝廷推荐,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B.郎中,始于战国,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隋唐至清,分掌各司事务,是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为“北面”。在文中指的是寇准面向北跪拜。
D.榻,本意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较为轻便,容易搬动,如“徐孺下陈蕃之榻”就是此意,后来也泛指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才智出众。少年时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在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忠义厚道。皇上贬他于青州,后念及他的厚道,多次问及他在青州的情况,并于第二年将他召回了京城。
C.寇准正直敢言。冯拯劝皇帝立太子而被贬黜到了岭南,寇准建议皇帝立襄王为太子,却被立即采纳了,可见其仗义执言。
D.寇准忠诚敬上。皇帝曾经赐他一条通天犀做的腰带,寇准临终前非常庄重地穿上朝服,朝北面叩拜之后才离开人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
(2)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