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 文天祥(1236-1283)
- 《正气歌》
- 《过零丁洋》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晓 起
文天祥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②。
注:①道人,诗人自称。1270年,文天祥被罢官后,筑宅于文山,打算寄情与山水之间。本诗即创作于此时。②回文,是一种字句回环往复都能成义的诗歌体裁,颇多游戏之作。
【小题1】赏析首句“远”字的妙处。
【小题2】诗歌前两联描绘出一幅清幽疏淡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写这幅画面的?
【小题3】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情感的矛盾之处。
夜 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德佑元年起兵勤王以前,作者过着一种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闲居生活此时写于此
时。②蛩,蟋蟀。
【小题1】颔联“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简要赏析此联的景物。
【小题2】颈联、尾联都是直抒胸臆,情感上有何变化?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①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②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③,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④,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⑤,金瓯缺。
[注]①代王夫人作: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偶见此词,不满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夫人口气代作一首。②姚黄:牡丹的名贵品种。③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玉环,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霖铃》曲。④铜驼恨:晋朝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以此象征亡国。⑤天家:此处指帝王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起首三句,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夫人等后妃被掠掳离宫、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
B.“听行宫”三句用典抒怀,表达了王夫人愿为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玉碎的衷情。 |
C.上片紧扣“最苦”二字反复陈述南宋覆灭的悲痛心情,笔调沉重,抒写集中。 |
D.“昭阳”“铜雀”代指宫殿。落日夕映昭阳殿,秋月临照铜雀台,故国之思弥深。 |
E.词尾“算妾身”与前文“想男儿”相呼应,寄托了王夫人渴望团圆的美好意愿。 |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景。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平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授予官职 |
B.按诛五人 按:控制 |
C.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发:拿出 |
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 |
A.以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B.士萃于左丞相府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C.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归而求救国之策。 |
D.实则愤怒 则噪而相逐 |
A.兵临城下,满朝文武无计可施,“战、守、迁皆不及施”,亡国在即。文天祥决定出使北营是因为元兵要求谈判,而“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B.述说出使情况,要言不烦。写斗争场面,“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语言简练。“惊动”一词,反映出文天祥“抗辞”的重大影响。 |
C.缇骑按剑而问“谁为哀者”,语气凶横,是直接引发冲突的导火线。“众不能堪,抶而仆之”,说明阉党的所为激起了公愤,才引发了暴动。 |
D.“然五人之当刑也……颜色不少变。”廖寥30多字,写出了周顺昌等五人临难不苟、从容自若的神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至于永嘉 不复顾利害 |
B.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C.为巡船所物色 几彷徨死 |
D.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A.北与寇往来其间 其可怪也欤 |
B.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
C.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
D.缇骑按剑而前 冰,水为之而寒与水 |
例句:予分当引决
A.安能屈豪杰之流 |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
C.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
D.不能容于远近 |
夜 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小题1】诗人夜坐,见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潮州寺丞洪公行状
文天祥
公讳天骥,字逸仲,世晋江人,嘉定戊辰七月庚戌公以生,生有异质,沉静专一,自少讲求微言,通念晓析乃已,故于经史诸子百家之辞,无不贯串。
登淳佑七年进士第,除建宁县尉,发奸伏,无所回挠。时有劫寇王若曾,啸聚千余人,骚动两路,诸所委捕,多畏沮。公奋不顾身,提兵其巢,一举空之。公虽浸近周行,然无所附丽,恂恂侃侃,望之山立。
宝佑六年,淮阃择士自从,辟公为属。景定二年,授宣教郎,知广州香山县。至之日,以教养人才为第一义,修复大成殿、明伦堂、登俊斋,皆捐俸入为之,敛不及民。其为政一裁于义,俗哗健,戢其尤桀黠者,邑以大治。
咸淳四年,公轮对,首尾二千余言,其辞谆复恳切,深刺腧髓。又言泉有屯戍左翼一军之兴之害,米舟捜籴生变之虞,而朝廷籍没翁、林二氏之田,可岁得谷万斛以纾戍卒廪食饷足则籴宽籴宽则米通民永无贵籴患矣朝论翕然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三年,知潮州,视民事如家,视敝政如已疾。捐金以裕学廪,倾囷以粟饥民,梁川以利病涉,知无不为,为无不尽。潮有防田旧堤,多啮于水,取俸与民筑石为堤,民号之曰洪公堤,且刻赋颂其旁。去之日,垂髫戴白者拥车下,不忍去。
九年,得旨主管华州云台观。公时益畅于诗,数与姻族觞咏从容,而学徒有志于考徳问业者,多授以外声利及终身受用之要。暇日登临徜徉,爱南安风气明秀,取所谓小陂山者,曰:“乐哉,斯丘!我死则葬焉。”十年正月,公始属微疾,即乞致仕。八日,忽索水自浴,衣冠休于正寝,翛然而逝。
子男应午力学克肖,收拾公遗稿若干卷,曰《东岩集》,藏于家,将以是年十月已未奉治命以葬。应午千里贻书,俾某状行,姑序其本末,以俟立言之君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可岁得谷万斛以纾戍卒/廪食饷足则籴/宽籴宽则米通/民永无贵籴患矣/朝论翕然/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
B.可岁得谷万斛以纾戍卒/廪食饷足则籴/宽籴宽则米通/民永无贵籴患矣/朝沦翕然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
C.可岁得谷万斛/以纾戍卒廪食饷足/则籴宽/籴宽则米通民永无/贵籴患矣/朝论翕然/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
D.可岁得谷万斛/以纾戍卒廪食/饷足则籴宽/籴宽则米通/民永无贵籴患矣/朝论翕然/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
A.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
B.征辟: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文中“辟”措洪天骥受到皇帝选拔。 |
C.姻族指有姻亲关系的各家族或其成员,在古代婚一般指女方父母,姻一般指男方父母。 |
D.垂髫: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古人常以此指儿童;古代男子二十岁通常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加冠以示成年。 |
A.洪天骥天资聪颖,通晓经史。洪天骥读书讲求微言大义,注重通读了解,所以对于诸子百家著作能从头到尾阅读明白,其子洪应午整理遗稿取名为《东岩集》。 |
B.洪天骥勇敢谨慎,重视教育。担任建宁县尉时,率领军队击败盗贼王若曾;在担任香山知县时,拿出俸禄建设学校,教育百姓,取得了较大成效。 |
C.洪天骥擅于理政,爱民如子。在朝论之时,他建言罚没大户,以除籴患,得到朝廷一致认可;在潮州任上,修建学校,修建河堤,百姓称为洪公堤,离任之时老人小孩相送不忍他离开。 |
D.洪天骥真诚教育学生,同时人洒脱。在担任华州云台观主管时,常常赋诗游览,喜爱南山风物,十年正月安然离世;教授弟子时,常常教授他们名利之外和终身受益的学问. |
(l)公虽浸近周行,然无所附丽,恂恂侃侃,望之山立。
(2)捐金以裕学廪,倾囷以粟饥民,梁川以利病涉.
满江红①
文天祥
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②《妾薄命》之意。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③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注】①满江红: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俘北上,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文天祥囚于大都几年后作此词。②后山: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是曾巩的学生,曾写《妾薄命》诗,表达对曾巩的仰慕和悼念。③乐昌:陈朝乐昌公主,陈将亡时,与丈夫击破铜镜各执一半,陈亡,乐昌为杨素所有,后仍与丈夫“破镜重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作开头两句暗指作者被囚于燕京已很长时间了,“捱”字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与痛苦。 |
B.“曲池合,高台灭”两句写出曲池、高台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
C.“妾身元是分明月”表明作者心志,虽然巨变后不少人侍奉新朝,但作者却不事二主,宁折不弯。 |
D.词作最后两句为抒情,作者希望宋王朝能像乐昌公主的铜镜一样,破碎之后终得重圆。 |
【小题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夜 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细雨蒙蒙,野外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云烟,枫叶已红,蓼花盛开。 |
B.诗中借枫叶,蓼花、宿雁、寒蛩等景物,渲染出秋天凄凉萧索的景色。 |
C.“少年成老大”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虚度人生的感慨以及心中的郁闷不平。 |
D.最后一句借“闻鸡起舞”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痛苦。 |
A.牢落谁相顾,逶迤日自愁。(张九龄《自彭蠡湖初入江》) |
B.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陈子昂(感遇》) |
C.逶迤二十年,与世同浮沈。(白居易(苦崔常侍晦叔》) |
D.皋桥路逶迤,碧水清风飘,(孟郊(送李翱习之》)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作者抗元兵败被执,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时所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选用“孤云漂泊”的意象,可知全诗主要抒发的是诗人因自己国家灭亡而产生的孤独无依之感。 |
B.颔联“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
C.颈联通过比喻手法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
D.颈联下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描绘出了燕子无家可归,百姓四处逃亡的战后离乱景象。 |
【小题2】试从手法,意象,情感三个方面,综合赏析尾联下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