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 文天祥(1236-1283)
- 《正气歌》
- 《过零丁洋》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幼主德裙中奏(节选)
文天祥
自古立国,一是以人心为本。齐一日丧七十余城,以人心失也;田单一日复七十余城,以人心固也。元奸得罪于天下,天下怨愤郁抑,十有五年,遂使诸侯解体,强吾民北面而役之。彼知归怨元奸,未尝归过朝廷也。乃今三百余年,祖宗涵育之遗黎,无辜荼毒于敌人之手,讴吟思汉,日徯王师。所在义民抗敌者,大或数万,小亦数千,此拔乱反正之大机栝也。然人心易得,其失亦易。顷者朝廷弛公田,蠲常赋,宽商禁,起谪籍之淹滞,解科举之靡文,天下诵之,以为快活条贯,人心顿苏,敌势顿沮。我是以有独松关诸屯之捷。通国上下,以为元奸失人心之事已尽洗濯,今日收人心之具已尽举行。而臣恤纬之忠,独以为未也。草间豪杰,方且量朝廷之意向;边头诸将,方且视庙堂之指授;学校之聚议游谈,闾阎之道听涂说,方且劘(注)执政之然否,追行事之得失。于传有之:得国常于斯,失国常于斯。今上至宫闱与嗣皇起居,下与公卿与百执事,必人人一心,以殄此患为主,则诸将莫不用命,英雄莫不归心。以此众战,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如大臣有避嫌远疑之迹,而无推车必行之心,群公持便安自营之私,而无同舟共济之志,宫中与府中不相闻,阃内与阃外不相应,赏罚混淆,正邪贸乱,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断制之义少,敌人以此轻中国,奸雄以此觇朝廷,人心之愤悱者日以怠,公论之激昂者日以靡,而我之人民,将有甘心于敌人之庭而不悔者矣。其祸可胜言哉裴度有言承宗敛手削地韩弘舆疾讨贼岂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哉由处置得宜能服其心耳。
注解:劘,切磋,引申为直言劝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辜荼毒于敌人之手 荼毒:毒害,残害。 |
B.顷者朝廷弛公田 弛:放,放纵。 |
C.以为元奸失人心之事已尽洗濯 濯:洗,洗除。 |
D.以殄此患为主 殄:消灭。 |
A.齐一日丧七十余城,以人心失也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B.元奸得罪于天下 不拘于时 |
C.草间豪杰,方且量朝廷之意向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
D.如大臣有避嫌远疑之迹,而无推车必行之心 幽于粪土而不辞者 |
A.文天祥在文中提出自古立国以人心为本的观点,并且强调得人心容易,失人心也容易,值得上至国家,下至部门做管理的人借鉴思考。 |
B.文天祥以事实为依据分析后进言,只要顺应民心,团结抗敌,胜利可待,但同时又建议不可获小胜便以为无忧,而要整顿内弊,处置得宜,征服人心,表现了远见卓识。 |
C.本奏章理足言宜,析形势,论对策,大胆抨击朝廷赏罚混淆、正邪错乱、姑息牵制的弊端,颇显忠臣爱国之心。 |
D.本文的进言技巧值得借鉴,从兴国立意,紧扣皇帝的志趣所在;肯定其曾有的作为,以取悦皇帝之心,为进言奠定基础;以假设指其时弊,不直言说破,便于对方接受。 |
(1)起谪籍之淹滞,解科举之靡文。
(2)群公持便安自营之私,而无同舟共济之志。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其 祸 可 胜 言 哉 裴 度 有言 承 宗 敛 手 削 地 韩 弘 舆 疾 讨 贼 岂 朝 廷 之 力 能 制 其 死 命 哉 由 处 置 得 宜 能 服 其 心 耳。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①,有感而赋(其二)
文天祥
落落南冠②自结缨③,桁杨④卧起影纵横。坐移白日知何世,梦断青灯问几更?
国破家亡双泪暗,天荒地老一身轻。黄粱得失俱成幻,五十年前元未生。
(注)①狴犴(bì’àn):指监狱。②南冠:与“楚囚”意同,指囚犯。③结缨:系好帽带,表示从容就死。④桁(háng)杨:用于颈部、手脚的木制刑具。【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了两个典故,“南冠”自指,“结缨”自励,见出诗人意志的坚定。 |
B.“影纵横”,写诗人狱中戴着刑具坐卧的情景,表现出苦涩的狱中处境。 |
C.“坐移白日”“梦断青灯”,写昼观日影、夜不知时的孤寂,凄婉而悲凉。 |
D.“黄粱得失俱成幻”一句,直斥元朝统治者的美梦不能成真,慷慨激昂。 |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
文天祥
乾坤能②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③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④,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①文天祥领兵拒元,因叛徒出卖,于公元一二七八年(宋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捕。第二年四月,他被押送到燕京。同被押送的还有他的同乡好友邓剡。邓因病留在天庆观就医。临别时邓剡作词《酹江月·驿中言别》送文天祥。文天祥借苏东坡赤壁怀古词韵,酬答邓剡。②“能”,同“恁”。③蛩,音qiong,蟋蟀、蝗虫等昆虫。④龙沙,指北方沙漠。
【小题1】“横槊题诗”典故描绘的是________(填人名)的形象。【小题2】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不是池中物”意指文天祥和邓剡不会久居人下,必有腾达的一天。 |
B.“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囚徒们在清秋来临之时的凄苦生活。 |
C.“江流如此”句,“如此”承上启下,抒“万事空中雪”的悲苦落寞。 |
D.“杜鹃枝上残月”借助想象,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对故人的不舍之情。 |
金陵驿①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时所作。【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夕阳落照之下,当年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并提,暗含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为全诗定下凄凉哀伤的基调。 |
B.颔联写虽然山河风景依旧,但由于元军南下,城中百姓多半已是异族。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故国沦为异族统治的痛心。 |
C.“满地芦花”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作者在此处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国破恨、家亡仇、顠离苦。 |
D.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去哪里安身呢?此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表达亡国之痛。 |
E.全诗融情于景,将在被押赴元都途中所见到的“离宫”“孤云”“芦花”“燕子”“啼鹃”等意象赋予了浓厚的家国忧思。 |
重阳①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②何心:何来的心。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实写他长期被囚的景况以及孤独思乡怀国的情绪,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囚人形 象。 |
B.颔联通过想象描绘雁南飞、燕归巢等美好景象,表现作者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 |
C.尾联“龙山”既可指作者战败被捕之地,也指华夏民族发源地、沦陷的中原地区。 |
D.全诗没有一点过节的喜悦和快乐,更多的是凝重、自励、追忆、反省,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 |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①
(南宋)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②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③,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④,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⑤,金瓯缺。
(注)①代王夫人作: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偶见此词,不满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夫人口气代作一首。②姚黄:牡丹的名贵品种。③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玉环,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霖铃》曲。④铜驼恨:晋朝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以此象征亡国。⑤天家:此处指帝王家。【小题1】这首词的前三句“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借昭君远嫁寓指_______。
【小题2】从抒情手法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被押赴元都途径金陵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A.“草合离宫转夕晖”与“孤云漂泊”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南宋朝廷沦亡了,诗人也漂泊无依了。 |
B.颔联写山河依旧、人事已非,深刻揭露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情怀。 |
C.颈联“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诗人由芦花洁白如发联想到自己,寄寓了自己对青春不再的深切感伤。 |
D.尾联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异曲同工,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
南海
文天祥①
朅来②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飙③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注)①文天祥(1236~1283),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此诗写于文天祥兵败被执,被押解南去又回返的途中。②朅来:指离开。③飙:暴风。【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离开南海,看到死人多得像乱麻一般,侧面交代了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
B.最后一联借景抒情,并卒章显志,写出了作为抗元名臣的文天祥凛然的民族气节。 |
C.颈联中“还”和“又”二字很有分量,加强了句中语气,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
D.暴风吹来,波涛涌起,浪花里散发出浸泡尸体的腥味,作者鬓发已白,心情难抑。 |
酹江月和・乾坤能大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 作賦,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 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此词作于文天祥再次被囚北上,与因病滞留苏州天庆观就医的同乡好友分别之时。
【小题1】结合全词,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小题2】简析下片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