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①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②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③,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④,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⑤,金瓯缺。

[注]①代王夫人作: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偶见此词,不满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夫人口气代作一首。②姚黄:牡丹的名贵品种。③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玉环,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霖铃》曲。④铜驼恨:晋朝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以此象征亡国。⑤天家:此处指帝王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首三句,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夫人等后妃被掠掳离宫、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B.“听行宫”三句用典抒怀,表达了王夫人愿为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玉碎的衷情。
C.上片紧扣“最苦”二字反复陈述南宋覆灭的悲痛心情,笔调沉重,抒写集中。
D.“昭阳”“铜雀”代指宫殿。落日夕映昭阳殿,秋月临照铜雀台,故国之思弥深。
E.词尾“算妾身”与前文“想男儿”相呼应,寄托了王夫人渴望团圆的美好意愿。
【小题2】王夫人原词中“问嫦娥”三句传达了她置身事外、幸免苟活的愿望,请结合这一内容,分析文天祥“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三句表达的情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01 07:0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即事(1)

文天祥

痛哭辞京阙,微行访海门。

久无鸡可听,新有虱堪扪。

白发应多长,苍头(2)少有存。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注:(1)1276年,元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城下,文天祥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后脱险。此诗作于诗人从通州逃至海门时。(2)苍头:这里指士卒、奴仆。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行访海门”中的“访”字写出诗人谨慎打听道路的情态。
B.“新有虱堪扪”中的“虱堪扪”写出了诗人狼狈的逃亡生活。
C.“苍头少有存”中的“少有存”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存亡之险。
D.“但令身未死”中的“但”突出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意愿。
【小题2】“白发应多长”一句通过描写诗人形象,间接抒发内心悲苦之情。下列诗句不属于间接抒情的一项是
A.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C.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D.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书愤》(其二))
【小题3】同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目睹国势衰落也写诗发出浩叹。阅读杜甫《宿江边阁》,结合具体词句,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与同。

宿江边阁(注)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年近花甲的杜甫在漂泊夔州时遭逢蜀中大乱,彻夜无眠,遂作此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呜呼!予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 不自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盖丞相初起兵,仆尝赴其召,进狂言,有云:愿明公复毁家产,供给军饷,以.倡士民助义之心。

丞相嘉纳,令何见山进之幕府,授职从戎。仆以身在大学,父沒未葬,母病危。以母老控辞,丞相怜而从之。奖拔公,许养之私,丞相两尽之矣。仆于国恩为已负,于丞相之德则未报,遂作生祭丞相文,以丞相之死。 丞相自叙几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①矣。虽举事卒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涉月逾时,就义寂寥,闻者惊惜。岂丞相尚欲脱去耶?尚欲有为耶?或以不屈为心,而以不死为事耶?抑旧主尚在,不忍弃耶?

果欲脱去耶?尚欲有所为耶?识时务者在俊杰。今以亡国一夫而欲抗天下?今事势无可为,而国君大臣皆为.执矣。臣子临大节,决大难,事可为则屈意忍死以就义,必不幸则仗大节以明分。故 身执而勇于就义,当于杲卿、张巡②诸子为上。李陵③降矣,而曰欲有为,其言诚伪,既不可知。后 死他故,志何自而明哉?丞相之不为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迟回日久月积志消气馁不陵亦陵岂不 惜哉?

欲望不屈而不死耶?惟苏子卿④可。屈且不保,况不屈乎?丞相不死,当有死丞相者矣。虽汤镬刀锯⑤,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

(选自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有删改)

(注)①田单:战国将领,齐国危亡之际,曾坚守即墨城。②杲卿、张巡:唐代将领颜杲卿、张巡均为战败被俘, 慷慨就义。③李陵:汉代将领,战败,投降匈奴。④苏子卿:即苏武,曾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国。⑤汤镬 刀锯:均为古代刑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戈矛 修:修理,整治
B.诚不自返吾衣冠 意:料想
C.以丞相之死    速:招致
D.抑旧主尚在,不忍弃耶  捐:舍弃,抛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生也幸 令何见山进幕府
B.所求乎臣 而国君大臣皆执矣
C.死犹为厉鬼击贼   供给军饷,倡士民助义之心
D.将无往而不得死矣 尚欲有为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先以君臣父子伦理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一种选择;忍 辱负重,鞠躬尽瘁,有为而死,也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B.乙文中,作者选取众多前代正面实例,从汉代苏武、李陵到唐代颜杲卿、张巡等人,宣扬节烈忠贞的观念,希望文天祥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甲文以“呜呼”领起一连串“死”字,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再次回顾既往,表白自己屡次 身陷死地却艰难求生,就是要为国家雪耻,匡扶宋室。
D.乙文在肯定文天祥为人之后,一连设置几个疑问推测文天祥不死的意图,然后指出牺牲光荣、偷生可耻的看法,旨在打消文天祥求生的幻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丞 相 之 不 为 陵 不 待 智 者 而 信 奈 何 慷 慨 迟 回 日 久 月 积 志 消 气 馁 不 陵 亦 陵 岂 不 惜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2)虽汤镬刀锯,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