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 辛弃疾(1140-1207)
- 《青玉案·元夕》
- 《清平乐·村居》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宋)辛弃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别离。
【小题1】辛弃疾,号______【小题2】下列选项对文本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莫折”有劝勉别人热爱生命,珍惜时光之意。 |
B.从“少时”至“而今”喻时光流逝,岁月变迁。 |
C.“牡丹笑我倚东风”用拟人手法,诉伤感之情。 |
D.“是栖栖者蜂和蝶”句与前句形成相互的对应。 |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注)这首词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是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当时他已五十岁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的松冈、茅檐、避暑、避雨,简练概括了词人罢官退居后的生活场景。 |
B.“醉扶怪石看飞泉”,竟是前回酒醒处,这一特写镜头,刻画出一个闲散淡泊的词人形象。 |
C.下片转写农村风情,诗人简笔勾勒出农家婚娶景象,灯火笑语里洋溢着生活的温暖与热闹。 |
D.这首词在描写闲散生活时透露出“志士凄凉闲处老”的身世之痛;在描写农家纯朴生活时,却反映出作者超脱美好的情感。 |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②,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点出李正之入蜀与自己送行,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
B.词的三、四句,表明因自己罢官,朋友远调,抱负难以实现,更觉得离别痛苦。 |
C.下阕起首两句,化用王勃的诗句,劝勉友人不必伤悲,应勇于担负起国之重任。 |
D.词的结尾两句,点明李正之入蜀时间,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相互间的激励。 |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襜:战袍。②娖:整理。③银胡觮:银色或像银的箭袋。④金仆姑:箭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为作者失意闲居时所作,小序中虽称“戏作”,但通篇调短情长,言简意深。 |
B.前四句写军容之盛和战斗情景,主要从旌旗、军装、自然环境上加以衬托,极富感染力。 |
C.“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相对照,写须发在春风中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韶华易逝。 |
D.最后两句与陆游的“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意境相近,是反语和自嘲。 |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晩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②,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③。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②书咄咄:晋殷浩被废黜后,用手在空中书写,作“咄咄怪事”四字。③唐司空图隐居山中,作《休休亭记》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汉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枕簟”句写气候变化。虽未入秋,但秋意来袭。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外露。 |
B.“断云”句写江上风光。漂浮水面的片片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这景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 |
C.“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景,池塘里红莲盛开,相互偎依,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却静静地兀立着。 |
D.“醉”字由荷花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造意遣词,俱尽其妙。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优美。 |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簶③,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蝶恋花
桐叶晨飘蛩④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释):①襜:音chān,古代一种短的便衣。②娖:音chuò,捉。③胡簶:箭袋。④蛩:音qióng,指蟋蟀。
【小题1】从两首词的语言和内容判断,《鹧鸪天》的作者是( ),《 蝶恋花》的作者是( )。A 范仲淹 B 辛弃疾 C 苏轼 D 陆游
【小题2】两首词的内容有相近之处,上阙都是_____________,下阙都是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作品,比较分析两首词在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满江红
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小题1】“满江红”是这首词的_________。【小题2】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
B.“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强烈地表达了长年客居他乡的寂寞与凄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
C.“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的诗句“吴楚东南坼”,贴切表现出江行所见景象的壮阔。 |
D.“旌旗未卷头先白”用借代的手法表达战争未胜利而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的感伤与悲叹。 |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小题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
B.“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作者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
C.“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
D.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运用反衬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而下阕则写赏月不得的愁绪。 |
E.“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其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③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④。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①作者年轻时与安徽池州东流的一位女子两情相洽。淳熙五年途经旧地,重访不遇。②划(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③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④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小题1】辛弃疾,字_______。
【小题2】古人吟诗填词讲究炼字。请就上阕中“又”、“欺”二字选择其一,谈谈它的妙用。
【小题3】本词的结束句“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小题1】辛弃疾,号________,南宋著名词人。“摸鱼儿”是这首词的________。【小题2】词的上阕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设问 借代 |
B.设问 比拟 |
C.夸张 比拟 |
D.夸张 借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