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 朱熹(1130-1200)
- 《四书章句集注》
- 《楚辞集注》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伊川《答人示奏稿书》云:观公之意,专以畏乱为主。颐欲公以爱民为先,力言百姓饥且死,丐朝廷哀怜,因惧将为寇乱可也。不惟告君之体当如是,事势亦宜尔。公方求财以活人祈之以仁爱则当轻财而重民惧之以利害则将恃财以自保古之时得丘民则得天下。后世以兵制民,以财聚众。聚财者能守,保民者为迂。惟当以诚意感动,觊其有不忍之心而已。
(《近思录,卷十》之《二程文集》〉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公方求财以活人祈之以仁爱则当轻财而重民惧之以利害则将恃财以自保古之时得丘民则得天下。
【小题2】填空
《近思录》是一部_____________(学说)著作,是由朱熹、吕祖谦从___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___(人名)、周敦颐和张载四位宋代学者的文章和语录中摘编而成。
【小题3】概括文中伊川主张的为政原则。
其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而“人欲”则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行为。
A.孔子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则是人生最高的道德规范。 |
B.记述唐朝禅宗六祖慧能弘法的《坛经》,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记录的是慧能得法及传播教化的事迹,由其弟子法海集录。 |
C.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贞观政要》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之作,该书作者是宋代史学家吴兢。 |
D.宋代朱熹等理学家认为“天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 |
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季氏将伐顓臾》就选自《论语》。 |
B.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
C.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豁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
D.马丁·路德·金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刺,1968年被美国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为了纪念他,美国将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日”。 |
观书有感二首
朱嘉
其一 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
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激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
C.“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 |
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说突然发现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本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节选自《孟子集注》)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小题2】孟子和孔子、荀子并称为“儒家三圣”,其中孔子被称为“_____”,孟子被称为“_____”,荀子被称为“______”。
【小题3】材料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名卿士大夫之子孙,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欲芳泉而不知其源,饭香黍而不知其由,一旦时异事殊,失其故态,士焉而学之不及,农焉而劳之不堪,工焉而巧之不素,商焉而资之不给。当是时也,窘之以寒暑,艰之以衣食,妻垢其面,子釁其形。虽 残 杯 冷 炙 吃 之 而 不 惭 穿 衣 破 履 服 之 而 无 耻 黯 然 而 莫 振 者 皆 昔 日 之 所 为 有 以 致 之 而 然 也。
(节选自朱熹《庭训·不自弃文》)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小题2】宋代____、____与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被称为“程朱学派”。
【小题3】请简要概括名卿士大夫之子孙“黯然而莫振”的表现。
水口行舟①
朱熹
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其二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鹈鴂②两山相对鸣。
(注释)①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大兴党禁,朱熹被列入“伪学党”并削职,与门生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本诗即此间感时之作。水口,地名。②鹈鴂:即杜鹃,春末夏初而鸣,声如“不如归去”。【小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 |
B.这两首诗,全都属于“七绝”。 |
C.绝句对联语的对仗不作要求。 |
D.绝句可以四句,也可以六句。 |
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 |
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 |
C.“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 |
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 |
A.“郁郁”写出了两岸山峦色彩的青翠。 |
B.“无声”一词隐约透漏出作者的心绪。 |
C.“一棹”意为单桨行船,喻处境危险。 |
D.结尾“鹈鴂相对鸣”一语,耐人回味。 |
A.《其一》时空穿梭回旋,曲尽其致。 |
B.《其二》全由眼见写起,表现胸臆。 |
C.两首诗都受到所见景物感发。 |
D.两首诗都流露出归隐的情绪。 |
再和
朱熹
久矣投装返旧墟,不将心事赋闲居。
荷锄带月朝治秽,植杖临风夕挽蔬。
三径犹寻陶令宅,万签聊借邺侯书。
木瓜(注)更得琼琚报,吟咏从今乐有余。
(注)木瓜:出自《诗经·卫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小题1】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闲居”的表现。
【小题2】尾联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上宰相书①
(宋)朱熹
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均之二者,皆失也。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③,激励富室。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④,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愚窃以为不然也。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馈餫⑤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⑥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⑦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
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明公试观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
惟明公深察其言,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自列于明主之前,务以尽变前规,共趋时务之急,而于熹所陈荒政一二事者,少加意焉。情迫意切,矢口尽言,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选自《朱子大全》有删改)
(注)①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浙东发生饥荒,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任提举浙江常平茶盐公事。上任以后,朱熹即征购粮食,兴修水利,了解民情,弹劾污吏,竭尽全力,以救灾荒,但他向朝廷的建议,很少被采纳。为此,朱熹给王淮写了这封信。②缗钱:此处指购买粮食储备的钱。③赏典:指赏赐的典礼。④名器:名号与车服,指官爵。⑤馈餫(yùn):运送粮饷。⑥苞苴:指馈赠的礼物。⑦规规:浅陋。【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之二者,皆失也 均:权衡 |
B.事急则籍之 籍:登记 |
C.而济其侵欺之奸 济:帮助 |
D.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 措:放置 |
A.①若当急而反缓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
B.①岁不知其几巨万 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C.①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D.①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A.“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书信”,多用于记事陈情。由于朝廷在赈灾之事上迟缓拖沓,朱熹于是写信给宰相,希望他能改变以前的做法,共赴当前的急难。 |
B.朱熹认为赈灾是关系民心的大事,建议朝廷一方面要及时拨款购买救灾的储备粮食,另一方面要激励富有人家出力赈灾,但朝廷却吝惜赈灾费用,失信于民。 |
C.朱熹驳斥了以节约用度、爱惜官爵为由,反对自己赈灾举措的观点,并对各级官吏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侵吞和浪费国家钱财的劣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
D.朱熹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宰相重财轻民、爱己轻国,然后用反问句强调了“民与财”“身与国”的轻重关系,指出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是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 |
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②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
九曲棹歌(其二)
朱熹[宋]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①。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注]①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宴会之前虹桥架空,宴会之后,虹桥飞断。【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中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一曲,作者从此处上船。 |
B.“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峰浸水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 |
C.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 |
D.“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见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被封锁在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