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今名卿士大夫之子孙,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欲芳泉而不知其源,饭香黍而不知其由,一旦时异事殊,失其故态,士焉而学之不及,农焉而劳之不堪,工焉而巧之不素,商焉而资之不给。当是时也,窘之以寒暑,艰之以衣食,妻垢其面,子釁其形。虽 残 杯 冷 炙 吃 之 而 不 惭 穿 衣 破 履 服 之 而 无 耻 黯 然 而 莫 振 者 皆 昔 日 之 所 为 有 以 致 之 而 然 也。

(节选自朱熹《庭训·不自弃文》)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宋代____、____与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被称为“程朱学派”。
【小题3】请简要概括名卿士大夫之子孙“黯然而莫振”的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4 03:5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B.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淈:搅浑
C.新浴者必振衣    浴:洗澡
D.鼓枻而去  鼓:敲打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一致的一项是(   )
A.自令放为 余既为此志
B.渔父莞尔而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游于江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D.遂去,不复与言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4】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而不“与世推移”,请结合本文,概括一下屈原的人格魅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选自朱熹《百丈山记》,有删节)

(注)瀵:fèn。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而遨  遨:游览B.外与天际:交会
C.日光之  烛:蜡烛D.台山西南缺  当:面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穷山之高止  循两崖曲折B.而不知其穷  无所睹
C.不知日入  然山之可观者D.游是乎始  石梁跨于其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不从正面描写西山,而写登西山之所见。“岈然”者似蚁垤,“洼然”者若洞穴,众山高高低低的总貌衬托出西山雄峙特立之势。
B.乙文起笔奇绝,笔力集中,笔锋直逼百丈山胜景;其中小涧、庵、瀑布、台东之景都是作者详细描写的胜景。
C.甲文中西山不类培塿,卓然不群,其蕴含的人格力量是柳宗元人生理想的体现,两者相融合一,达到自然山水与作者情志的完美结合。
D.乙文描写百丈山险奇、幽静、壮丽等各种美的形态,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趣味与情调。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②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庐山卧龙庵记

朱熹

卧龙庵在庐山之阳,五乳峰下。子自少读龟山先生杨公诗,见其记卧龙刘君,隐居辟谷木食涧饮,盖已度百岁而神清眼碧,客至辄先知之,则固已知有是庵矣。去岁蒙恩来此,又得陈舜俞《庐山记》。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至于幽深险绝,皆有水石之美也。此庵之西,苍崖四立,怒瀑中泻,大壑渊深,凛然可畏。有黄石数丈,隐映连在激浪中。视者眩转,若欲蜿蜒飞舞,故名卧龙。此山水之特胜处也。于是又知其泉石之胜。

乃如此间以行田,始得至其所。则庵既无有,而刘君亦不可复见,独其泉石之胜犹昔。然其壮伟奇特之势,则有非陈《记》所能仿佛者。予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而又幸其深阻夐绝,非车尘马迹所能到,倘可得而有也。乃捐俸钱十万,属西园隐者崔君嘉彦,因其旧址,缚屋数橡,将徙居焉。又缘名潭之义,画汉丞相诸葛公之像,置之堂中。而故友张敬夫尝为赋诗,以纪其事。

然庵距潭犹数百步,步乱石间,三涉涧水乃至。又无所托足以寓瞻眺。因其东崖,凿石为磴,而攀缘以度。稍下乃得巨石,横出涧中,仰翳乔木,俯瞰清流,前对飞瀑,最为谷中胜处。遂复作亭其上,曰“起亭”,以为龙之渊卧者,可以起而天行矣。

(选自《明清游记散文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映连在激浪中   属:连接
B.倘可得而有也 擅:擅自
C.因其东崖  相:察看
D.遂复作亭其上,曰“起亭”   榜:匾额
【小题2】对中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B.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C.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D.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食五谷,是隐士常用的一种修炼方式。
B.《茶经》,我国最早的关于茶叶生产、饮茶技艺和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
C.行田,谓经行于田间,文中是指作者趁公务闲暇时,进行踏青郊游活动。
D.诸葛公,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朱熹少时读龟山先生的诗作,就知道庐山北侧的五乳峰下有座卧龙庵。
B.陈舜俞《庐山记》描写卧龙庵周围壮伟奇特的景色,认为是庐山最美的风光。
C.作者为卧龙庵地处荒僻遭到废毁感到可惜,但又喜欢这与尘世隔绝的所在。
D.作者因为庵名“卧龙”隐含飞腾之意而重修了卧龙庵,并写作本文来记其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食涧饮,盖已度百岁而神清眼碧,客至辄先知之。
(2)属西园隐者崔君嘉彦,因其旧址,缚屋数椽,将徙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