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 朱熹(1130-1200)
- 《四书章句集注》
- 《楚辞集注》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朱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①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注]①支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尊称僧人为支郎,这里代指溥公。【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重阳之日,诗人重游频现梦中的故地,与久别的好友重逢,已是鬓发斑白了。 |
B.颔联写梁间又添新燕,溪山如迎故人,亲切如旧的景物,让诗人内心充满重逢的喜悦。 |
C.颈联写诗人与老友重逢后漫谈人生哲理,言涉佛教的三生、万法的由来宗旨。 |
D.此诗前半部分抒情,后半部分说理,情理交融,体现了宋诗重视理趣的特点。 |
记孙觌事
(南宋)朱熹
靖康之难①,钦宗幸②虏营。虏人欲得某文③。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卤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④也宜哉!”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
乙巳⑤八月二十三日,与刘晦伯语,录记此事,因书以识云。
(注释)①靖康:宋钦宗的年号(1126—1127)。难:祸难,指汴京沦陷,徽、钦二宗被掳。②幸:指皇帝出行至某地。③某文:指降表。④寿而康:长寿、安康。⑤乙巳:即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冀____________ (2)饷_____________ (3)快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觌不复辞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
B.莫非天之所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然则子之在虏营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因书以识云 不如因善遇之 |
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
【小题4】《记孙觌事》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讽刺小品文,通过寥寥二百字刻画出了孙觌_______的嘴脸。
余靖传二
朱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 缄:闭口 |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 让:指派 |
C.各用一字为目 目:纲领 |
D.犹留菱册不遣 遣:派遣 |
A.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 尧、舜帅天下以仁 |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 中庸其至矣乎! |
C.靖置银西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D.乃自诣韶州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
A.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 |
B.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 |
C.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 |
D.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 |
A.范仲淹被贬至饶州任知州后,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上书为范仲淹辩护,因此都得罪当权者而遭到贬官。当时的贤士都为他们被贬出朝而惋惜,称他们为“四贤”。 |
B.庆历四年,余靖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带着十多个随从驰往居庸关的九十九泉,见到契丹的国主,并说服了他,从而替朝廷解除北部边境的危机。 |
C.余靖不仅能用契丹语说话,而且能用契丹语作诗。当他第二次出使契丹时,契丹人对他更 加热情,契丹国主也大为高兴,但余靖却因此而被贬官。 |
D.茹孝标抓住余靖隐瞒曾受过刑罚而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事情,让谏官钱子飞将余靖的案子上 奏给仁宗,终使余靖在被贬龙图阁学士之后又被贬为将军分司。 |
(1)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
(2)公从十余骑把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
(3)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
水口行舟①(其一)
宋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小题1】下列对《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 |
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 |
C.“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 |
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 |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题1】简述这首诗的象征手法。【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偶题三首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④擘开:冲开。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
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②;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
(注)①史鱼,春秋末年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②矢:箭。③蘧伯玉,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小题1】写出读过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与“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相同的—句话。
【小题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析孔子认为蘧伯玉是君子的原因。
世之传神写照者(1),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2)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3),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4),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5),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注释 :(1)传神写照:此处指人物画。(2)顷:近来。(3)惠然来自昭武: 惠然来,即惠临之意。昭武,今甘肃境内县城。 (4)损益:此指修改画稿。 (5)告行:即辞行。【小题1】第一段用普通画工和郭拱辰进行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2】“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在文中指的是作者身上显露的什么风度(限两个字)?
【小题3】下列对上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正、侧面描写的灵活运用,鲜明地表现了郭拱辰的高超画技。 |
B.第三段笔锋转至对游览路线的设想,表现了朱熹浓烈真切的山水雅兴,主旨立显。 |
C.本文属于“赠序”,篇幅较短小,但剪裁得当,行文从容,语短意隽。 |
D.本文看似语浅,实则意深,谈画论艺之中,贤人在野,朝政昏庸之意,见于言外。 |
百丈山记
朱熹
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②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痹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③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山之胜盖自此始 (_______) ⑵日光烛之 (________)
⑶台当山西南缺(_______) ⑷日薄西山 (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十余级乃得度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
B.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
C.其声溅溅然 阁据其上流 |
D.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曲折而上 |
⑴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
⑵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小题4】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所采用的是□□□□的方法。
【小题5】从第②、③两段所描述的不同时段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在表现百丈山的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②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③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朱熹《论语集注》)
【小题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与材料中①“礼,与其奢也,宁俭”的“礼”有什么不同?【小题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儒家推崇礼乐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