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汉宫春
赵汝芜[注]
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湖间旧时饮者,今与谁俱?山山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三十里、芙蓉步障,依然红翠相扶。
一目清无留处,任屋浮天上,身集空虚。残烧夕阳过雁,点点疏疏。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慢赢得、秋声两耳,冷泉亭下骑驴。
[注]赵汝蔸:宋太宗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七世孙,生活在南宋时期。“慢赢得、秋声两耳,冷泉亭下骑驴”使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小题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题岳阳楼①
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②,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③。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
(注)①本诗写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作者从靖康元年(1126)春避难南奔,至此已经流浪三年。②轩帝:华夏始祖黄帝轩辕氏,传说黄帝在洞庭湖演奏咸池之乐。钧天乐:钧天广乐的简称,是神话中天帝的音乐。③吟边:思绪所到之处,此处指天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岳阳楼为立足点,或仰望俯视,或近观远眺从多角度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观,抒发了热爱自然、宠辱皆忘的愉悦心情。 |
B.第一句既点出登楼的时间,也描写了高空开阔、雁行书字的景象,与下联湖面水势相互映衬,显得空间辽阔旷远。 |
C.洞庭湖浪涛声声,仿佛轩辕黄帝在湖边演奏着天神的音乐,远处连绵的群山,烟岚笼罩,好像玉皇大帝香案上的迷蒙轻烟。 |
D.颈联由近及远,有近处“大舶驾风”的雄壮美,还有远处日落天边的瑰丽美,整个画面丰富多彩,刚柔相济,境界开阔。 |
清平乐
周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起句便写书斋环堵皆书;“垂帘”密意为垂帘密闭,暗示时值隆冬。 |
B.诗人一枕高卧直至满窗晴日,是因为昨夜下棋太晚;今朝起来,一仍其残。 |
C.诗人生上香炉,坐下勘读唐碑;着一“细”字,足见兴致盎然,全神贯注。 |
D.词作写了一种清雅书斋生活:夜则弈棋,昼则读碑,饮酒作诗,踏雪赏梅。 |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宋)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①。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②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晋书·刘伶传》载,刘伶纵酒放荡,经常乘一辆车,带一壶酒,令人带着锄头跟随,并说“死便掘地以埋”。②鸩毒:用鸩鸟羽毛制成的剧毒,溶入酒中,饮之立死。(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咽如焦釜”“气似奔雷”,以比喻兼夸张的手法极写作者对酒的渴望与贪恋。接着“汝说”三句,是酒杯对主人责问的答辩。 |
B.“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几句,既惊讶于杯的冷酷无情,又似不得不承认其中有几分道理。 |
C.下片以一“更”字领起,使已软的语气又强硬起来,给人以一张一弛之感。古人设宴饮酒大多以歌舞助兴,而这种场合也最易饮酒过量伤身。 |
D.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地展现了作者放荡不羁的一面,也委婉地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心中的苦闷。 |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①
[宋]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②。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注)①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南下占领苏州,时郑思肖正居于此处。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时事,写了这两首诗。②《下泉》诗:《诗经·曹风》中的一篇,《下泉》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曹人疾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一》首联着一“空”字,表达了作者无力回天的悲痛心情,只能徒然落泪。 |
B.《其一》颔联的“中国梦”指的是希望南宋强大起来和一统江山。 |
C.《其一》尾联是说自己每天向着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汉朝的旌旗。 |
D.《其二》“终身只宋民”,“只”字分量很重,在抒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满江红①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②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蘼: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春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蘼如雪,这是从视角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作者抑郁烦乱的心绪。 |
C.“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点明上片所言之愁乃是乡愁。词人登上层楼、春山,遥望家乡,却被烟波阻隔了视线,满腹愁情,郁积心头,无人可诉,更显沉重。 |
D.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的思乡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 |
【小题2】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你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行香子
赵 鼎①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①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本诗的颔联哪两个字用得精妙?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