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义字文仲,少以父任为郎,年二十出为南阳都尉,宛令刘立与曲阳侯为婚,又素著名州郡,轻义年少。义行太守事,行县至宛,丞相史在传舍。立持酒肴谒相史,对饮未讫,会义亦往,外吏白都尉方至,立语言自若,须臾义至,内谒径入,立乃走。义既还,阳以他事召立,以其贼不辜,部掾吏夏恢缚立,传送邓狱。恢以宛大县,恐见篡夺,白义可因随后行县送邓。义曰:“欲令都尉自送,则如勿收邪。”载环宛市乃送,吏民不敢动,威震南阳。
数岁,平帝崩,王莽居摄,义心恶之,乃谓姊子上蔡陈丰曰:“新都侯摄天子位,号令天下,依托周公辅成王之义,且以观望,必代汉家,其渐可见。方今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捍国难。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可不惭于先帝。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丰话诺。
义遂与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等结谋。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立信为天子。义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以东平王傅苏隆为丞相,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移檄郡国,言莽鸩杀孝平皇帝,矫摄尊号,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罚。郡国皆震,比至山阳,众十余万。
莽闻之,大惧,抱孺子会群臣而称曰:“莫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群臣皆曰:“不遭此变,不章圣德。”莽于是依《周书》作《大诰》,曰:“今翟义、刘信等谋反大逆,流言惑众,欲以篡位,害我孺子,罪深于管蔡,恶甚于禽兽。”
于是吏士精锐遂攻围义于圉城,破之,义与刘信弃军庸亡。至固始界中捕得义,尸磔陈都市,卒不得信。莽尽坏义第宅,污池之。发父方进及先祖冢在汝南者,烧其棺柩,夷灭三族。
(节选自《汉书·翟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 |
B.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 |
C.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 |
D.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 |
A.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客食宿的地方,后泛指行人居住的旅舍,如“广成传舍”。 |
B.居摄,出自于《汉书·食货志》,指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 |
C.孺子,可指幼儿、幼童,也可以指天子、诸侯、世卿等的继承人。文中指的是幼童。 |
D.管蔡,周武王弟管叔鲜、蔡叔度。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散布流言并起兵反叛。 |
A.翟义有胆有识,扬威郡内。刘立轻慢翟义,因罪被拘,夏恢担心人犯被劫,翟义却用囚车载着刘立绕宛县城示众,对南阳吏民直到了震慑作用。 |
B.翟义洞悉形势,心忧社稷。平帝驾崩后,他对王莽号令天下、效仿周公辅佐成王之举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形势,指出其以辅佐之名行夺权之实。 |
C.翟义忠于汉朝,起兵拥刘。他与刘字、刘信结谋起义,立刘信为天子,自称柱天大将军,传送文书,昭告郡国,号召天下诉伐篡汉自立的王莽。 |
D.翟义兵败身亡,祸及宗族。王莽派精兵良吏在固始逮捕翟义,将其陈尸示众,毁其住宅,掘其父亲及先祖的坟墓,烧毁他们的棺柩,夷灭三族。 |
(1)义既还,阳以他事召立,以其贼不辜,部掾吏夏恢缚立,传送邓狱。
(2)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可不惭于先帝。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公孙弘,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
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弘谢曰:“前已尝西,用不能罢,愿更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上策诏诸儒。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时方通西南夷,巴蜀苦之,诏使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每朝会议,开陈其瑞,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辨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懦术,上说之,一岁中至左内史。
为内史数年,近御史大夫。时又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界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上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
时上方兴功业,屡举贤良。弘于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与参谋议。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
弘子度嗣侯,为山阳太守十余岁,诏征钜野令史成诣公车,度留不遣,坐论为城旦。
元始中,修功臣后,下诏曰:“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夫表德章义,所以率世厉俗,圣王之制也,其赐弘后于孙之次见为嫡者,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赞曰:公孙弘、卜式、倪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
节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
B.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
C.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
D.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
A.春秋,先秦“六经”之一,“经”即儒家经典,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有经就有传,传——阐释经文的著作。 |
B.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策指的是“策问”、“对策”,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在汉代,对策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 |
C.擢,提拔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升”“拔”“起”“除”等词;“拜”“授”“封”等则表示授官。 |
D.元始,是西汉时汉平帝刘衎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明朝以前,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 |
A.公孙弘曾先后两次以贤良文学的身份被国人举荐,可见其良好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是才德兼备的优秀人才。 |
B.每当朝会议政的时候,公孙弘都将自己的意见陈述出来,让他人自己判断选择,自己不在朝堂上与人反驳、争论,可见其性格谨慎忠厚。 |
C.公孙弘性好怀疑,“匿怨而友其人”,遇到机会便加以报复。他曾经出主意将董仲舒调任为胶西国相。 |
D.公孙弘年轻之时家中贫困,及至暮年而位及宰相。在作者看来,公孙弘发迹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雄才大略,求贤若渴。 |
(1)时又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己,非有能硕茂之也。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絮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节选自《汉书·贡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
B.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
C.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
D.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
A.征辟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包括皇帝征召和公府、州郡征召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 |
B.陛下原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
D.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
B.贡禹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重用。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反而任命他为长信少府,后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
D.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减少了诸侯王庙的卫兵,罢除了郡国的宗庙。 |
(1)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
(2)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
贾山,颍川人也。祖父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山受学祛,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其辞曰:昔者,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秦地之固,大小之势,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秦皇帝东巡狩,至会稽、琅邪,刻石著其功,自以为过尧、舜统;县石铸钟虡,筛土筑阿房之宫,自以为万世有天下也。古者圣王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
(节选自《汉书·贾山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前是( )A.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 |
B.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 |
C.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 |
D.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 |
A.“巡狩”指天子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本文指秦皇帝东巡有自我炫耀之意。 |
B.“刻石”就是在石头上雕刻文字,以泰山刻石为著,其内容多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之言。 |
C.“始皇帝”是秦嬴政的谥号,是后人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给他的尊称。 |
D.“宗庙”是古代人们供奉祖先亡灵的处所,帝王设七座宗庙供奉,故称作“七庙”。 |
A.贾山是西汉人士,他的学识来自他的祖父,他的言论涉及各家的学说,并不是专门精通儒家;汉文帝时,他以秦为例,谈论治乱之道,取名《至言》。 |
B.贾山在文中指出,虽然秦朝建立后,国库充裕,对外防御严密,但内部却民怨沸腾,秦皇帝活着的时候国家其实已经败坏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
C.贾山列举了古代圣贤的帝王即便是广布恩德,也不过延续传承个二三十代的事例,是为了反衬秦阜帝自以为能够千秋万代统治下去的想法是多么荒谬。 |
D.贾山在结尾处给出了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是朝廷缺失辅谏之臣,皇帝恣意安为,乱行杀伐,身边充斥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对秦皇极尽夸饰之能事。 |
(1)秦地之固,大小之势,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
(2)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坚持推辞但没有成功。 |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张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
B.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
C.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
D.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
A.字,古代男子或女子读书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对方的字,表示尊敬。 |
B.《春秋》,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相传由孔子编订,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
C.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是孝悌之人,廉是清廉之士,后来合称孝廉。也用于指被举荐的士人。 |
D.元凤,年号名,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患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 |
A.路温舒少年时很好学。父亲让他去牧羊,他就采集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 |
B.路温舒断案才能较高。他做小狱吏时,乘机学习律令,后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 |
C.路温舒主张崇尚仁德。他上书宣帝,建议广开言路兴太平之风,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 |
D.路温舒一心报效天子。他曾主动上书请求随使者出使匈奴,但是由于杜延年等人的阻止,结果没有成行。 |
(1)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
(2)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韦玄成字少翁,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出遇知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以为常。其接人,贫贱者益加敬,由是名誉日广。以明经擢为谏大夫,迁大河都尉。
初,玄成兄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弘疑,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于是贤门下生博士义倩等与宗家计议,共矫贤令,使家丞上书言大行,以大河都尉玄成为后。贤薨,玄成在官闻丧, 又言当为嗣,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征至长安,既葬,当袭爵,以病狂不应召。玄成素有名声,士大夫多疑其欲让爵辟兄者。欲让爵辟兄者。案事丞相史乃与玄戍书曰:“古之辞让,必有丈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蒙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仆素愚陋,过为宰相执事,愿少闻风声。不然,恐子伤高而仆为小人也。”玄成友人侍郎章亦上疏言:“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玄成,勿枉其志,使得自安街门下”。而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实不病,劾奏之。有诏勿劾,引拜。玄成不得巳受爵。宣帝高其节,以玄成为河南太守。
数岁,玄成征为未央卫尉,迁太常。坐与故平通侯杨恽厚善,恽诛,党友皆免官。后以列侯侍祀孝惠庙,当晨入庙,天雨淖,不驾驷马车而骑至庙下。有司劾奏,等辈数人皆削爵为关内侯。玄成自伤贬黜父爵,叹曰:“吾何面目以奉祭祀!”作诗自劾责。
及元帝即位,以玄成为少府,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永光中,代于定国为丞相。
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初, 贤以昭帝时徙平陵,玄成别徙杜陵,病且死, 因使者自白曰: “不胜父子恩,愿乞骸骨,归葬父墓。”上许焉。
(节选自班固《汉书·韦贤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
B.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
C.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
D.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于后/今子独坏容貌/装耻/辱为狂痴/光耀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
A.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
B.博士,可指博学多闻,通达古今的人:也可指职宫名,秦、汉时就设有此官职。 |
C.驷马,指驾一车之四马,本文所指即此意,后来也指显贵所乘的四匹马的高车。 |
D.有司,官吏的通称,也可指官吏所属的部门;古代设它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
A.韦玄成好学修业,待人谨逊。他年少好学,继承父亲的学问,以明经入仕;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在步行,他就和仆从下车,让认识的人坐着自己的车回去。 |
B.韦玄成力辞嗣爵,品格卓然。在父亲去位后,他心怀谦让,不原辞官回去担任家族的继承人;为把爵位让给兄长,他以生病发狂为借口来拒绝朝廷的昭命。 |
C.韦玄成看重传承,极有孝心。他对自己犯错而致使父亲的爵位被削感到十分难过,感叹自己没有脸面主持祖庙的祭杞;临终时,他向朝廷请求与父亲合葬。 |
D.韦玄成多所任职,文采过人。元帝时,他曾担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等职,后担任丞相长达七年,操守端重稳当,虽不及其父贤能,文采却超过父亲。 |
(1)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
(2)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玄成,勿枉其志,使得自安衡门之下。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缩写节选自《 汉书· 苏武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招供。 |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监禁。 |
D.阴相与谋劫单于阏母氏归汉 阴:阴谋。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
例句:欲因此时降武
A.宁许以负秦曲 | B.其一人夜亡 | C.单于壮其节 | D.且庸人尚羞之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
B.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 |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
A.子卿尚复谁为乎? | B.何以知之? |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 | D.自书典所记,末之有也。 |
A.衡下车 | B.举孝廉不行 | C.公车特征拜郎中 | D.因以讽谏 |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3)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候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候周勃免就国①,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国:封地。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奏之/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
B.奏之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
C.奏之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
D.奏之/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
A.秀才,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
B.博士,古代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汉时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
C.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 |
D.受釐,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 |
A.贾谊年轻时能诗善文,富有才华,因为吴廷尉的推荐,被文帝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
B.汉文帝刚即位时,天子提议任命贾生为公卿职位,受到了很多人的嫉妒。由于谗言,皇帝渐渐疏远了他。 |
C.贾生做长沙王太傅很失意。一年以后,被文帝召见,没有问及济世安邦的大事,却问他鬼神的根本是什么。 |
D.有人告密说丞相周勃要谋反,因此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后来又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 |
(1)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2)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迁翼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史,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史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有刪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
B.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
C.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
D.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
A.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管治安和管理民事。刘邦就曾为泗水亭长。 |
B.二千石是汉代郡守的俸禄数,即月俸一百二十斛,因此“二千石”也成为郡守的代称。 |
C.墨绶是结在印纽上的黑色丝带,后世把它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
D.《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作者是西汉时的班固,续书为其妹班昭、妹夫马续所写。 |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然后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
(1)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2)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