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是时上年老,宠姬钧弋赵健仔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光为人沈静详审,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骨在,群臣议所立,威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郎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言合光意。光以其书视丞相敞等,擢郎为九江太守,即日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

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般,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今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诏曰:“可。”…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薨。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B.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C.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D.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讳,即无所顾忌、不隐讳或死的婉辞。文中“如有不讳”与成语“直言不讳”的“不讳”,皆指不避讳。
B.玺,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时,规定皇帝印独称“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
C.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因为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故有此称。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即为二千石。
D.血食,即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血食。古代常以“血食”、“不血食”借以指代国家的延续和破灭。“不血食”指其国家的祖先不能再得到祭祀,这个国家灭亡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光忠于汉室。他接受武帝托孤重任,辅佐八岁幼主,决断大小事件;排众议不立武帝儿子,立武帝孙儿为君;与群臣俱见太后力主废除难继汉室大任的昏君刘贺。
B.霍光正直,重视有识之士。对尚符玺郎忠于职守不给自己玺印的行为不仅不以为忤,反而及时给予奖励;提拔上奏书的郎官做九江太守,举荐提拔提出“选贤而立”的田延年。
C.霍光沉稳、谨慎,出入宫禁二十余年从未有错。甚至从下殿门进出,停步和行进都有固定地点。郎仆射私下做标记看,每次尺寸竟然丝毫不差。
D.霍光冷静、稳重,尽管内心忧懑、不安,可处理起事情来仍然张弛有度。在立君、废帝的大事上,都会询问故吏、接受上书、召开会议、广开言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2)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霍去病,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上曰:“票姚校尉去病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二千五百户封去病为冠军候。”去病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并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勾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元狩六年薨。

(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
B.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
C.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
D.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称,可以指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
B.单于,单于与可汗一样都是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
C.传,可以指古代过关津的符信,也可指驿站的车马,文中取第二个意思。
D.行在所,简称“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战功显著,被封为冠军侯。去病活捉相国、当户,杀死单于祖父辈的籍若侯产,生擒单于叔父罗姑比,功劳两次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
B.霍去病身先士卒,深入敌区作战。霍去病深入匈奴地区,率军到达祁连山、捕杀敌人很多,并且常和精壮土卒奔驰在大军的前面,从没遭遇过很大的危险。
C.霍去病机智应变,阵前平定叛乱。浑邪王和休屠王等商量降汉,于是皇帝命令霍去病去迎接,不料休屠王反悔,霍去病冲入匈奴军营,杀死要逃的八千人。
D.霍去病志向远大、誓言消灭敌人。皇帝替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誓言不消灭匈奴,就无以为家,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病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
(2)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会昭帝,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威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衷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饮酒至数石不乱,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三年,宣帝崩,元帝立,以定国任职旧臣,敬重之。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定国并位八年,论议无所拂。然上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诏,条责以职事曰:“二千石选举不实,是以在位多不任职。民田有灾害,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定国上书谢罪。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上复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定国慌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定国遂称笃,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七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余曰安侯。

(选自《汉书·于定国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B.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C.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D.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而“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
B.“廷尉”是掌管天下刑狱的官吏,案件要报到延尉处,职责与文中的“御史”相同。
C.“经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古有“五经”之说,指《诗》《书》《礼》《易》《春秋》。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高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加给他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定国重视学习,拜师学经。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法律,做廷尉后又拜师学习《春秋》,亲自手执经书,面北向老师行弟子之礼,敬重精通经术的人。
B.于定国为官恭谨,主动担责。汉元帝曾两次责备大臣不尽职责,于定国内心惶恐害怕,于是上书谢罪或引咎自责,最后因病情沉重不得已辞官归乡。
C.于定国判案谨慎,深得赞誉。他判案保持审慎态度,除照顾螺寡孤独之人,对不是特别肯定的犯罪都尽量从轻发落,朝廷上下都称赞他堪比张释之。
D.于定国尽心辅佐,深受器重。身为先帝的旧臣,他与御史大夫陈万年八年共事而从不相互抵触,汉元帝称赞他“不敢稍有懈怠休息”,之后赐予车马黄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
(2)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明经学,年未二十,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坐议有不合,左迁虹长。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天下。为上所亲信,转为尚书令。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光久典尚书,练法令,号称详平。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其小妾以长事未发觉时弃去,已更嫁。用长事发,丞相方进以为:“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明有所讫也。长犯大逆时,其妾为长妻,已有当坐之罪,与身犯法无异。后乃弃去,于法无以解。请论。”光以为:"大逆无道,父母妻子皆弃市,欲惩后犯法者也。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长未自知当坐大逆之法,而弃去其妾,已更嫁,义已绝,而欲以为长妻论杀之,名不正,不当坐。”有诏“光议是”。后为丞相。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光千户。时,傅太后居北宫,北宫有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顷之,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光奏言:“诏书‘侍中驸马迁巧佞无义,国之贼也,免归故郡。’复有诏止。天下疑惑,无所取信,亏损圣德,诚不小愆。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卒不得遣,复为侍中,光尘罢归。元始五年薨,年七十,谥曰简烈侯。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B.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C.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D.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注解经书之学,其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B.举、拜,都指授予官职,和《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一句中的“举”意思一致。
C.大逆,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严重罪行,犯此重罪者当处以极刑。
D.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文中指皇帝赏赐给孔光千户封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光博学多才,名声传遍朝野。他是孔子后裔,年未二十就精通经学;任博士时,受命审查冤狱、整治风俗、赈济灾民,所做之事符合旨意,由此知名天下
B.孔光公正执法,反对诛杀小妾。淳于长犯罪被诛,丞相认为其已改嫁的妾应被株连问罪,但孔光反对,认为杀掉小妾名义不正。他的观点被皇上认为是正确的。
C.孔光公正不阿,进言遣送傅迁。皇上将傅迁免去官职遣归故郡,后迫于傅太后之怒又留用傅迁。孔光认为这样做纵容太后,有损圣德,请求依然遣归傅迁。
D.孔光经历数代,宦海数次浮沉。他从议郎一职步入仕途,担任谏大夫时被贬为虹县县令;汉成帝时任尚书令、丞相等职;汉哀帝时因进言被免去官职,回到故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上所亲信,转为尚书令。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
(2)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欲倍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选自《汉书·张良传》)

(注)①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②缟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朴素之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匿下邳 亡:逃跑
B.地下邳 略:侵略
C.沛公欲背项王邪 诚:果真
D.欲从赤松子耳   游:出游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良尝学礼淮阳
B.大索天下
C.欲与俱去
D.此天以臣授陛下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封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若不
D.项伯杀人,臣
【小题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B.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C.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D.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2)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解字》叙

(汉)许慎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今之诸生竞说字解经,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不知,盖阙如也。

(选自《说文解字·叙》,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则观于地    法:现象
B.言孳乳而多也  浸:渐渐
C.或颇改 省:简化
D.而有证 信:诚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视鸟兽之文与地宜  臣知欺大王罪当诛
B.古文或异  客亦知夫水月乎
C.迷误不谕  皆出于此乎
D.其于不知  为巡船物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述文字的起源。作者提到了庖羲氏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受鸟兽蹄迒之迹的启示而造字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B.第二段概括周秦文字的演变。重点论述了小篆和隶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原因,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字体隶书化的肯定之意。
C.第三段针砭时弊,在描述当时种种错误的“说字解经”做法基础上,剖析他们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心理状态,尽显批评之意。
D.第四段介绍了文字的巨大意义、著述的态度和著作的体例。“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的做法,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2)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将。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选自《汉书· 张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B.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C.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D.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
B.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指白色的衣服。也可指代丧服,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C.高帝,即高皇帝,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简称“高帝”。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曹魏高皇帝曹腾。
D.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年轻时,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
B.沛公到达秦国之后,想留下住在那里。樊哙劝谏,沛公没有听他的。经过张良劝说之后,沛公就又回去驻扎在霸上。
C.汉六年,封有功之臣。高帝欲让张良从齐地自择三万户,张良自认没有功劳,自称不敢接受,所以就封张良做了留侯。
D.张良学习道家的学说,想修炼成仙;吕后认为张良是有德之人,便强迫他进食;张良没有办法,只得勉强进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
(2)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明经学,年未二十,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坐议有不合,左迁虹长。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天下。为上所亲信,转为尚书令,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光久典尚书,练法令,号称详平。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其小妾以长事未发觉时弃去,已更嫁。用长事发,丞相方进以为:“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明有所讫也。长犯大逆时,其妾为长妻,已有当坐之罪,与身犯法无异。后乃弃去,于法无以解。请论。”光议以为:“大逆无道,父母妻子皆弃市,欲惩后犯法者也。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长未自知当坐大逆之法,而弃去其妾,已更嫁,义已绝,而欲以为长妻论杀之,名不正,不当坐。”有诏“光议是”。后为丞相。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光千户。时,傅太后居北宫,北宫有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顷之,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光奏言:“诏书‘侍中、驸马都尉迁巧佞无义,国之贼也,免归故郡。’复有诏止。天下疑惑,无所取信,亏损圣德,诚不小愆。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卒不得遣,复为侍中。光坐罢归。元始五年薨,年七十,谥曰简烈侯。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B.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C.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D.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注解经书之学,其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B.举、拜,都指授予官职,和《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一句中的“举”意思一致。
C.大逆,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严重罪行,犯此重罪者当处以极刑。
D.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文中指皇帝赏赐给孔光千户封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光博学多才,名声传遍朝野。他是孔子后裔,年未二十就精通经学;任博士时,受命审查冤狱、整治风俗、赈济灾民,所做之事符合旨意,由此知名天下。
B.孔光公正执法,反对诛杀小妾。淳于长犯罪被诛,丞相认为其已改嫁的妾应被株连问罪,但孔光反对,认为杀掉小妾名义不正。他的观点被皇上认为是正确的。
C.孔光公正不阿,进言遣送傅迁。皇上将傅迁免去官职遣归故郡,后迫于傅太后之怒又留用傅迁。孔光认为这样做纵容太后,有损圣德,请求依然遣归傅迁。
D.孔光经历数代,宦海数次浮沉。他从议郎一职步入仕途,担任谏大夫时被贬为虹县县令;汉成帝时任尚书令、丞相等职;汉哀帝时因进言被免去官职,回到故里。
【小题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2)课内文言翻译。(《庖丁解牛》)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沛人也。高祖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素不与曹参相能。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三:指三百钱。②五:指五百钱。
【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例句中加点词的语法现象的一项是(   )
例句:王秦降将以汉王
A.臣等身被坚执兵B.而信于万乘之上者
C.为家不治垣屋D.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是其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衣,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文中“酂侯”是萧何的爵号。爵称、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汉书》作者是班固,与司马迁的《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通史。只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何善于识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萧何有大功。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否定了将领们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萧何对于贤才不避仇。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D.萧何不重私产。购置田宅居处会有所选择,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天下可图也。
②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盛孝章书①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不悉。

(据中华书局影印四部丛刊本《六臣注文选》)

(注)①这是孔融写给曹操请求援救其友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汉末为吴郡太守。为人器量高雅宏伟,而又爱重士人。孙策平吴会后,因为妒忌盛孝章的名望,把他囚禁起来。孔融和盛孝章交谊深厚,写了这封论盛孝章的信给曹操,希望曹操驰书于吴,以救盛孝章。但是曹操的信还没有寄出,盛孝章已为孙权所杀。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B.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禁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C.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D.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古地名,绍兴的别称,故吴越地。《滕王阁序》“目吴会于云间”一说“会”读kuài,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
B.传,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另一类是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文中指的是第一类。
C.筑台,即建造游观之台。文中燕昭王筑台是招贤之意。
D.表,指给皇帝上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不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接着描述了盛孝章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艰难处境。
B.第二段开头作者援引齐桓公的典故,是想以曹操比齐桓公,勉励曹操招纳贤才,匡复汉室。
C.第三段列举了许多历史典故,目的是想让曹操知道,营救盛孝章可以让天下人才归依曹操。
D.本文叙述紧凑,文字凝练,从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来打动对方,措辞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3)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