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沛人也。高祖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素不与曹参相能。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三:指三百钱。②五:指五百钱。
【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例句中加点词的语法现象的一项是(   )
例句:王秦降将以汉王
A.臣等身被坚执兵B.而信于万乘之上者
C.为家不治垣屋D.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是其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衣,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文中“酂侯”是萧何的爵号。爵称、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汉书》作者是班固,与司马迁的《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通史。只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何善于识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萧何有大功。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否定了将领们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萧何对于贤才不避仇。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D.萧何不重私产。购置田宅居处会有所选择,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天下可图也。
②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11:4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威为御史中丞,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博出狱,又变姓名,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威得论出,而博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官寺尽满。从事白请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奋髯抵几曰:“观齐几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决疑,当谳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有删节)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移:旧时公文的一种。③谳(yàn):审判定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漏泄省中语下狱 坐:因为……而获罪
B.吏民数百人遮道自 言:对……说
C.博新视事 视事:任职
D.职决疑 典:掌管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博诈医入狱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B.而博此显名   斧斤时入山林
C.从事白请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    吾今报府
D.选视可用者   失所与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   )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
⑥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A.②④⑥B.①③⑤C.①②⑤D.③④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B.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C.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D.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家境贫苦,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先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后慢慢查问,斩杀了组织者。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朱博处事干练。升迁为廷尉,和正监、掾吏一同重新判断过去难以决断的几十个案件,为其中的八九件翻案,属吏都佩服他。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3)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去病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行留,斩,赎为庶人。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敖失道。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大将军。明年春,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度漠击单于,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李广、赵食其等属大将军。青之与单于激会也,广、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大将军逐单于不得,还,乃逢。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其时,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青日衰而去病日贵。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事多此类。去病。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注释)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②赍jī:赠送食物。③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骞行留    坐:因为
B.斩,赎为庶人 当:应当
C.由此去病日以亲贵,大将军。  比:等同,与……齐肩
D.大将军逐单于不得,还,乃逢。 引:带领,率领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B.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C.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D.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中国古代爵位名,属于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功劳大的,被分封的土地就多,爵位就高。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
C.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一二品大员和宠妃死也叫“薨”。
D.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朝廷追加的称号。谥号根据其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如桓景侯、康熙就属于褒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去病少年得志,早岁就立功封侯。因为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十八岁就成为侍中。后跟随卫青出征,多次立下军功,先后被封为票姚校尉、票骑将军、冠军侯。
B.霍去病英勇善战,出兵神速。在对匈奴作战中,霍去病敢于死战,深入敌阵。而张骞行动迟缓贻误战机,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因此受到了惩罚。
C.霍去病恃宠奢靡,不关心士兵。他率军出征时,他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
D.霍去病有勇气,敢担当。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学习古代兵法,他却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而一口回绝,这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为太傅。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广为少傅,数月,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而有辞 敏:聪明,机智。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应对。 谒:进见。
D.岁余  居 :居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顷,拜受为少傅。  久,能以足音辨人。
B.广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自投汨罗而死
C.上其年笃老,皆许之。 因为长句,歌赠之
D.今日饮食费尽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小题4】读懂古文,除了翻译疏通字句之外,关键在于筛选关键信息,请结合全文,筛选出三条表明疏广对子孙教化有方的信息,用原文回答。(信息筛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
(2)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3)文言翻译时,要注意特殊句式,请说明文言句式分类,并举例说明。(易混易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贫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藉走卒,甚得其心。

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 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①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 遂斩监御史。
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 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②不由路, 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军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 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

制曰:“《司马法》曰,‘国容③不入军,军容④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 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⑤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⑥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审。大将军霍光其奏。后光病, 上官氏代听事, 下吏捕建, 建自杀。吏民称冤, 至今渭城立其祠。

(节选自《汉书·胡建传》

(注解)①堂皇:又作“堂隍”,官署的厅堂。②窬:捷径孔道。③国容:国家(平时)的法令制度。④军容:军中(特殊)的军法制度。⑤丁外人:人名。⑥甲舍:甲级住宅,指公主的住宅。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车马   亡:遗失,丢失
B.所以尉藉走卒   所以:……的原因
C.故不审   穷:彻底
D.大将军霍光其奏   寝:安寝,休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B.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C.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D.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正丞:军正,古代军中执法官名称,掌军事刑法。丞,意为承、辅佐,多作为佐官之称。汉设有军正丞,是军正的副职。
B.二千石:汉朝官员俸禄等级,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郡守。
C.祠:即祠堂,最早出现在汉代,专指为供奉和祭祀祖先或先贤而修建的供舍。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D.听事:指处理政事,也作“厅事”,语出《礼记·少仪》:“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胡建与士卒共甘苦,深得其心。胡建经常步行,和士卒生活在一起,。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士卒们都听从胡建的指挥。
B.胡建深得皇帝赞誉,名声显扬。对于胡建斩杀监军御史一事,皇帝在诏书中引经据典赞同他的做法,胡建因此而显名。
C.胡建敢同恶势力斗,不畏权贵。从渭城令胡建与帝姊盖主等皇亲国戚的斗争中,可以看出胡建具有不畏权贵、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D.胡建遭受公主陷害,自尽而亡。胡建带人围捕刺客时,一路追射盖主的家奴使其逃散, 后反遭公主陷害,虽有霍光有意保护,不追究胡建责任,但霍光死后,上官氏又派官吏抓捕胡建,胡建最终自杀身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路温舒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无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B.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C.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D.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或女子读书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对方的字,表示尊敬。
B.《春秋》,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相传由孔子编订,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C.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是孝悌之人,廉是清廉之士,后来合称孝廉,也用于指被举荐的士人。
D.元凤,年号名,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患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