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会昭帝,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威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衷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饮酒至数石不乱,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三年,宣帝崩,元帝立,以定国任职旧臣,敬重之。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定国并位八年,论议无所拂。然上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诏,条责以职事曰:“二千石选举不实,是以在位多不任职。民田有灾害,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定国上书谢罪。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上复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定国慌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定国遂称笃,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七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余曰安侯。

(选自《汉书·于定国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B.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C.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D.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而“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
B.“廷尉”是掌管天下刑狱的官吏,案件要报到延尉处,职责与文中的“御史”相同。
C.“经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古有“五经”之说,指《诗》《书》《礼》《易》《春秋》。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高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加给他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定国重视学习,拜师学经。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法律,做廷尉后又拜师学习《春秋》,亲自手执经书,面北向老师行弟子之礼,敬重精通经术的人。
B.于定国为官恭谨,主动担责。汉元帝曾两次责备大臣不尽职责,于定国内心惶恐害怕,于是上书谢罪或引咎自责,最后因病情沉重不得已辞官归乡。
C.于定国判案谨慎,深得赞誉。他判案保持审慎态度,除照顾螺寡孤独之人,对不是特别肯定的犯罪都尽量从轻发落,朝廷上下都称赞他堪比张释之。
D.于定国尽心辅佐,深受器重。身为先帝的旧臣,他与御史大夫陈万年八年共事而从不相互抵触,汉元帝称赞他“不敢稍有懈怠休息”,之后赐予车马黄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
(2)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7 09:4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弘,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

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弘谢曰:“前已尝西,用不能罢,愿更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上诏诸儒。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弘对为第一。

时方通西南夷,巴蜀苦之,诏使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每朝会议,开陈其瑞,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辨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懦术,上说之,一岁中至左内史。

为内史数年,近御史大夫。时又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界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上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

时上方兴功业,屡举贤良。弘于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与参谋议。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

弘子度嗣侯,为山阳太守十余岁,诏征钜野令史成诣公车,度留不遣,坐论为城旦。

元始中,修功臣后,下诏曰:“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夫表德章义,所以率世厉俗,圣王之制也,其赐弘后于孙之次见为嫡者,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赞曰:公孙弘、卜式、倪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

节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B.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C.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D.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先秦“六经”之一,“经”即儒家经典,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有经就有传,传——阐释经文的著作。
B.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策指的是“策问”、“对策”,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在汉代,对策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
C.擢,提拔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升”“拔”“起”“除”等词;“拜”“授”“封”等则表示授官。
D.元始,是西汉时汉平帝刘衎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明朝以前,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弘曾先后两次以贤良文学的身份被国人举荐,可见其良好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是才德兼备的优秀人才。
B.每当朝会议政的时候,公孙弘都将自己的意见陈述出来,让他人自己判断选择,自己不在朝堂上与人反驳、争论,可见其性格谨慎忠厚。
C.公孙弘性好怀疑,“匿怨而友其人”,遇到机会便加以报复。他曾经出主意将董仲舒调任为胶西国相。
D.公孙弘年轻之时家中贫困,及至暮年而位及宰相。在作者看来,公孙弘发迹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雄才大略,求贤若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又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己,非有能硕茂之也。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  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  。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于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来得久闻生  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①,口钱②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  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末郡都尉。
(删节自《汉书·贡禹传》)
【注】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钱。②口钱:人口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年岁不登 登:五谷成熟。
B.今大夫僭诸侯 僭:僭越
C.耳目不聪明   明:明白
D.天子报曰    报:回复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 
②天子善其忠
③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  
④意岂有所恨与
A.乎    其    也    则B.以    之    矣 乃
C.以    其    矣    则D.乎    之    也 乃
【小题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B.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C.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D.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小题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  )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   ②天子善其忠
③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   ④意岂有所恨与
⑤宜免为庶人廪食   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
【小题6】请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
(2)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3)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迁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
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辱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励俗,近古之逸民也。
《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因此
B.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使……得到好处
C.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根据
D.君备礼以待之准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就是汉代有名的隐士“商山四皓”,隐士就是古代那些居于乡野山林的人,有的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有的是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有的是入仕后辞官归隐山林。
B.卜筮,古代人民卜筮是为了求吉利,卜一次得不到吉兆,可以再卜几次。但通常情况下卜三次还不是吉兆的话,要进行的事情就暂时中止,待择吉日再卜,这就叫“卜筮不过三”。
C.蓍龟,指的是蓍草和龟甲,古人以为蓍千岁生三百茎,难能可贵,能预知吉凶;而龟乃长寿之物,古人认为其能通神,所以把它们作为卜筮的理想工具。
D.益州牧,与《陈情表》中“二州牧伯”的“牧伯”一样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伯者,主一州之长;牧者,言牧养下民。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
【小题4】结合文本,概括郑子真和严君平性格品质方面的共同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凡所著述五十八篇,谊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B.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C.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D.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材”,即秀才,此处指优异的才能。到汉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B.“博士”,在古代是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C.“宣室”,汉代指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汉文帝在此召见贾谊,后代许多诗文里都引用了这个典故。
D.“伊、管”,指的是商朝的伊尹和春秋时期的管仲,伊尹助商汤建商,管仲相齐桓公称霸,二人均为贤相,此处借二人来赞美贾谊的才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当地很有名气,后来他被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因为吴公颇有政绩,再加上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所以汉文帝征贾谊为廷尉。
B.刚入朝做官时,贾谊是最年轻的官员,每次诏令一下,他都能对答如流,并且符合其他官员的心意,汉文帝也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他,做到了太中大夫。
C.汉文帝非常看重贾谊,想要让贾谊升官至公卿,这一举动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他们还诋毁贾谊,致使贾谊后来被贬,任长沙王太傅。
D.在梁王坠马而死后,作为梁王太傅,贾谊十分愧疚,以至于一年多后也悒郁而终。他死后,在汉武帝时期,他的两位孙子被任命为郡太守。
【小题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离骚》,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2)凡所著述五十八篇,谊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同类题5

阅读《苏武传》选段,回答以下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  除:殿阶
B.子卿不欲降,何以陵  过:过错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武父子亡功德,皆陛下所成就   阉竖恐终其患,遂共谗之
B.今得杀身自效,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前   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D.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拜为上卿,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3】下面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④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⑤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⑥
【小题4】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