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螋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高:同“皓”,东方发白。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激愤、决绝的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鸣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小题2】“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C.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繁钦《定情诗》)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小题3】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铜历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位。
B.《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C.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D.太牢,是古代祭祀等级的一种,古代祭祀宴会时,若牛、羊、豕三牲具备则为太牢,若少一牲,则为少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优孟投其所好,建议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使楚庄王认识错误,最终收回成命。
B.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先把马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最后火化。
C.优孟重情重义,孙步敖生前善待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果然帮助了他。
D.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以假乱真,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2)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指代礼乐教化。现当代大学中常用“弦歌不辍”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
C.《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战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易》合称“五经”。
D.王子,是个姓氏。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最早的王子氏,是“子姓朝歌王氏”的后裔,出自第一代始祖王子比干,即商末纣王之王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材料二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沛公曰:“诺。”於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 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材料三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以上材料均选自《史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 飨:犒劳
B.吏民  籍:登记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D.可以霸 都:定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 /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B.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C.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D.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入关后的一系列举措赢得了民心,也是他后来能打败项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B.刘邦相信项羽最终会理解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项羽入关做的准备,所以亲赴鸿门宴。
C.对关中的重视程度,体现战略眼光,项羽轻易就放弃关中,这点上他远远不如刘邦。
D.对比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的反应,项羽入关后的烧杀抢掠必会招致百姓失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至臣家 :追踪
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诸公皆季布能摧刚为柔   多:大多数
D.高祖以丁公军中 徇:示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素以为人侠义著称,又是一位忠勇、善战的楚将。楚亡后,季布知汉王记恨前嫌,一度藏匿在濮阳同周家。
B.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以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C.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要是出于侠义,也是为汉政权着想。
D.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2)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小题4】季布和丁公同是项羽原来的部下,到了刘邦手下,为什么一个被任命为郎中,一个被处死呢?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齐,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总曰:“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请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总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魏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后涂上墨,又称“墨刑”。②梁: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后,又称“梁”。③重射:下很大的賭注打赌。射:打赌。④樊:通“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B.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C.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D.庞涓行三日/大喜/日/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中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合称为三晋,文中的“三晋之兵”指三国之兵。
B.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C.刑徒指被判处剥夺一定时期自由的罪犯。徒本指服徭役的平民,因长期被囚拘的犯人也要服役,故当时人以刑徒来称呼他们。
D.君是对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此处指田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才能出众。他曾受到一起学习兵法的庞涓的残酷迫害,后见到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不同凡响,就偷偷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B.孙膑智慧过人。到齐国后,孙膑帮助将军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并被任命为军师,获得了与庞涓较量的入场券。
C.孙膑作战善抓主要矛盾。魏攻打赵,孙献计齐军攻魏,迫使魏军回救本国,赵因面解围,孙膑因此取得了与庞涓比拼的阶段性胜利
D.孙膑打仗善于因势利导。他利用庞涓骄做自大、魏兵胆小怯懦的心理以及险峻的地理条件,在马陵一战击溃魏军,迫使庞涓拔剑自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史公自序

西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有删改)

注:①先人:指司马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能明世、正《易传》  绍:继承
B.诸侯害子,大夫 雍:通“壅”,排挤
C.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整齐:整理
D.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下定决心,努力进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小子何敢让 激于义而死者也
B.垂空文断礼义 垣墙周庭,当南日
C.君比之于《春秋》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D.于是论次文 奔车朽索,可忽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引述父亲的话,借以表达自己撰写《史记》既是父亲的殷切期望,也是出于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
B.司马迁认为孔子编纂《春秋》是为了阐明三代的政治原则,辨明为人处事的纲纪,判明是非,褒善贬恶等王道的重要内容
C.上大夫壶遂认为孔子编纂《春秋》是为了针砭现实,判明礼义,并用它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司马迁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本文在构思上借鉴了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作者在和上大夫壶遂的一问一答中阐明了自己编纂《史记》的缘由和目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

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从一骑归。夫身被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B.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C.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D.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侯爵,为我国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之一,在公爵之下,在伯爵、子爵、男爵之上,享有封地,可世袭。颍阴侯以颍阴为封地。
B.舍人: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的通称。《史记》中记载的蔺相如、战国四公子等都做过舍人。
C.二千石:汉代官员俸禄一半发谷,一半发钱,地方郡一级的政权长官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称妃嫔、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平民死可以称为“卒”或“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夫父子受到两代颍阴侯恩宠。灌夫的父亲因为得到颍阴侯家的恩幸而改姓灌,灌夫因为颍阴侯的推荐而为官。
B.灌夫作战勇猛视死如归。与吴军的战斗非常惨烈,身受十余处重伤,当伤好一些后他又再次请求出战。
C.灌夫为人粗鲁任性不拘小节。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一起饮酒,喝醉后出手打死了窦甫,窦太后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调任做了燕相。
D.灌夫刚强直爽蔑视权贵。他不喜欢阿谀奉承,甚至会凌辱地位高于自己的权贵;对贫贱的士人恭敬有加,还在公开场合推荐夸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因此而赞美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2)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江充,字次倩,赵国邯郸人也。

初,充召见犬台宫。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帝望见而异之,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既至前,问以当世政事,上说之。充因自请,愿使匈奴。诏问其状,充对曰:“因变制宜,以敌为师,事不可豫图。”上以充为谒者使匈奴,还,拜为直指绣衣使者,督三辅盗贼,禁察逾侈。贵戚近臣多奢僭,充皆举劾,奏请没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奏可。充即移书光禄勋、中黄门,逮名近臣侍中诸当诣北军者,移劾门卫,禁止无令得出入宫殿。于是贵戚子弟惶恐,皆见上叩头求哀,愿得入钱赎罪。上许之,令各以秩次输钱北军,凡数千万。

上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充出,逢馆陶长公主行驰道中。充呵问之,公主曰:“有太后诏。”充曰:“独公主得行,车骑皆不得。”尽劾没入宫。后充从上甘泉,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充不听,遂白奏。上曰:“人臣当如是矣。”大见信用,威震京师。

迁为水衡都尉,宗族、知友多得其力者。久之,坐法免。后上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充将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蛊及夜祠,视鬼,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

后武帝知充有诈,夷充三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B.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C.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D.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某地或某处为幸。“幸甘泉”指的是皇帝亲自来到甘泉宫。
B.晏驾,是古代帝王大臣死亡的讳称。《战国策》《史记》中都有此称法,如《史记》中有“宫车一日晏驾”的记载。
C.春秋,指春季与秋季,在本文中指岁月,年岁,与《苏武传》中“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中的“春秋”相同。
D.三族指三种有亲缘关系的亲属。一说父母、兄弟、妻子,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也有以父、子、孙为三族的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充熟知政事,主动出访。他当初被汉武帝召见的时候因为对政事的熟悉而受到赏识,并主动请求出使匈奴。
B.江充明确职责,执法有方。他在担任直指绣衣使者时采取举劾、车马充公、移书光禄勋等措施来保证职责的履行。
C.江充奉法不阿,深受信任。他在履职过程中,就连太子、公主犯事,也同样不讲情面,受到汉武帝的高度信任。
D.江充欺瞒武帝,终遭诛杀。他害怕汉武帝死后自己得不到太子的宽恕,借巫蛊之乱打击太子,终遭太子诛灭三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贵戚近臣多奢僭,充皆举劾,奏请没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小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也 聪:聪明
B.犹忧也  离:同“罹”,遭遇
C.疾痛惨,未尝不呼父母也   怛:惊惧
D.皭然泥而不者也   滓:渣滓
【小题2】下列能直接表现屈原高洁品质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④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⑤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与该句中的“此志”指代匹配正确的选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C.举类迩而见义远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