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至臣家 :追踪
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诸公皆季布能摧刚为柔   多:大多数
D.高祖以丁公军中 徇:示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素以为人侠义著称,又是一位忠勇、善战的楚将。楚亡后,季布知汉王记恨前嫌,一度藏匿在濮阳同周家。
B.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以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C.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要是出于侠义,也是为汉政权着想。
D.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2)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小题4】季布和丁公同是项羽原来的部下,到了刘邦手下,为什么一个被任命为郎中,一个被处死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6 04:4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 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 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 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稀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稀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叛,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 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稀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 年,陈稀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稀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稀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 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贻信曰:“虽疾,强入 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 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乃谋叛,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B.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C.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D.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古代军队的最小单位,由五个人编成,现在泛指军队,这里意指韩信与樊哙等都是行伍之人。
B.淮阴侯,是以官爵称谓韩信。汉初军功爵有侯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和小爵。
C.辟,中国古代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指征召布衣入仕。这里的“辟”通假“避”,取 “回避“之意。
D.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韩信称皇上没有自己能统帅军队,鲜明地表现了他骄矜自伐,不善韬光养晦的性格特点。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C.韩信认为陈稀去钜鹿任职,所率之军是精兵,又受到皇上的信任,别人如果告他反叛,皇上不会轻易相信,如果韩信在宫中做内应,谋反就可能成功。
D.太史公分析韩信悲剧的成因时,强调了韩信自身的原因。这段话启示后人从韩信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予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住。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竖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

(注)①脩絜:高尚纯洁。②守城;当依《汉书·张冯汲郑传》作“守成”,保护已成的事业。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B.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C.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D.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纳贡赋与服役。
B.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帝王死称驾崩,也叫驾薨。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晋朝以后,持节还成为一种官名。
D.燕见,和朝见相对而言,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可指公余会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假传圣旨,被贬为荥阳令。河南郡发生严重水旱灾害,百姓受灾严重,汲黯未经请示,就凭所持符节下令发放了郡中官仓的储粮来赈济当地灾民。
B.汲黯性格倨傲,注重志气节操。他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会当面顶撞别人,并多次触犯皇帝的面子直言劝谏,还与同是因为犯颜直谏而被贬的官员交好。
C.皇上赏识汲黯,对他格外礼遇。武帝认为汲黯是社稷之臣,曾专门征召他任中大夫,即使汲黯生病请假将满三个月,武帝也多次恩准他在家休假养病。
D.汲黯严正刚直,皇上也很敬畏。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没有戴帽子,适逢汲黯启奏公事,皇上就赶忙躲避到武帐中,让近侍代为批准汲黯的奏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2)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狭也,岂不悖哉!”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土”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旧时也用于尊称帝王。
C.“三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社稷 奈……何:怎么办呢
B.座人言曰 屏:屏退
C.而谓左右曰 左右:随侍(从)人员
D.学者于所闻 溺:水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且公叔座主动向魏惠王举荐他。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光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光自刎以激荆卿。荆轲遂见太子,言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丹之私计,愚以为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危可解矣。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荆轲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以为义,许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卫元君   说:游说
B.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固:本来
C.即起,出 趋:小步快走
D.光不自外 窃:暗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卿不喜与人起争执。荆轲和盖聂论剑时发生不愉快,他就乘马车去榆次;与鲁句践博戏时被对方呵斥,他也默无声息地逃走。
B.荆轲喜结交贤能之人。他虽然特别爱好饮酒,有时混在酒徒中,但为人却喜欢读书,结交者全是当地的贤士豪杰德高望众之人。
C.荆卿深沉稳重受赏识。燕国隐士田光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友好待他;燕太子丹也希望通过田光与他结识并想请求他劫秦救国。
D.荆轲义字当先敢受命。燕太子丹认为派出天下勇士前往秦国去劫持秦王,就可解燕国危机,荆轲认为这是义举,就答应了这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