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 西汉
- 贾谊(前200-前168)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刘向(约前77-前6)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悦己者容 容:打扮 |
B.襄子必近幸子 幸:宠幸 |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
D.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
A.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以其无礼于晋 |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近幸子,乃为所欲 |
C.子其自为计 吾其还也 |
D.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愿举国为内臣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幸。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真实身份,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地赞叹他忠义。 |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白头吟(节选)
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①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注)①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丽的容貌和美好的人格,也喻指纯洁无瑕的爱情,意蕴丰富。 |
B.第三句中有两意”与下文“一心人”形成对比,揭示出现实中的爱情与期待中的爱情矛盾的状态,表现出女主人公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
C.“东西是偏义复词,这里偏用“东”字的意义。“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是女主人公设想别后自己在沟边独行,过去的爱情生活如沟水东流,一去不复返。 |
D.凄凄”四句忽然一笔宕开,说一般女子出嫁总是悲痛而又伤心的啼哭,但女主人公认为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就很幸福了。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鯫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泰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是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 善:和……交好 |
B.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下来 |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结婚 |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
A.季父,叔父,伯、仲、叔、季是中国古代兄弟排行,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
B.诸侯,是古代中央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等。 |
C.关中,文中指秦函谷关以西广大地区,而古代关东多指函谷关以东广大地区. |
D.东向,坐东向西,古代宴会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西向侍座。 |
A.刘邦知人善任,深得拥戴。当项伯告诉张良消息时,张良准备在逃走之前把消息告之刘邦,张良的表现说明刘邦深得部下拥护。 |
B.刘邦为人机智,善于交际。当张良告诉他和项伯关系时,刘邦马上请张良邀请项伯相见,以歌酒祝健康等谦卑方式来拉拢项伯。 |
C.刘邦善于言辞,说话得体。 面对项伯之时刘邦陈述理由令人信服,籍吏民、封府库是等待项羽前来,绝对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
D.刘邦能屈能伸,因势善变。在项伯指点之下,刘邦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解释,他这种谦逊态度博得项羽谅解,因而项羽不愿杀他。 |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剌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小题1】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A.(解姊子)强必灌之 |
B.拔刀刺杀解姊子,(解姊子)亡去 |
C.(解)弃(姊子)尸于道 |
D.(箕踞者)居邑屋至不见敬 |
A.孝文时诛死——孝文帝时被杀死 |
B.具以实告解——把实情详细地告诉了郭解 |
C.皆多解之义——都认为郭解懂得很多道义 |
D.乃阴属尉史——便暗中嘱咐尉史 |
A.郭解年轻时,稍有不快,便会愤然杀掉惹怒他的人。 |
B.郭解年长后,转变操行,厌恶为侠,努力以德报怨,而不图回报。 |
C.郭解令人可敬处有很多,如虽多行善举,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
D.郭解即使遇到别人的不敬,也不发怒,而是以恩德感化对方,此尤为难能可贵。 |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节选自《游侠列传》)
【小题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______________)
②卒发于睚眦如故云 (______________)
③使之嚼 (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加点的字。
④身所杀甚众 (______________)
⑤然其自喜为侠益甚 (______________)
⑥不矜其功 (______________)
⑦解姊子负解之势 (______________)
⑧亡去 (______________)
⑨解使人微知贼处 (______________)
⑩公杀之固当 (______________)
⑪皆多解之义 (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以”。
⑫解父以任侠 (______________)
⑬以翁伯之义 (______________)
⑭欲以辱解 (______________)
⑮具以实告解 (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⑯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空无人。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从弟子女十人所,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柰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小题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中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苦为河伯娶妇,□故贫。
②以故城中□空无人。
③得□求好女,后日送之。
④叩头□破,额血流地。
A.①以 ②以 ③更 ④因 |
B.①乃 ②益 ③若 ④因 |
C.①以 ②益 ③更 ④且 |
D.①乃 ②以 ③若 ④且 |
A.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好:喜爱。 |
B.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 将:带领。 |
C.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趣:催促。 |
D.烦三老为入白之 白:禀告。 |
A.递进复句 |
B.假设复句 |
C.因果复句 |
D.转折复句 |
A.西门豹担任耶令之始,就问及人民的疾苦。百姓担心不为河伯娶妇将遭受大水灾害,西门豹表示要积极支持娶妇的做法。 |
B.为河伯娶妇的场面浩大,观看者达到数千人。西门豹以需要换女子为由,要大巫妪及其弟子通报河伯,并把她们投入水中。 |
C.西门豹又借口巫妪及其弟子不会办事再将三老投入河中。这使得那些主张为河伯娶妇的人胆战心惊,娶妇一事从此作罢。 |
D.西门豹发动民众开辟水渠,引水灌溉民田,使百姓长期受益。他自己也因为治理耶地卓有政绩而名扬天下,受到高度评价。 |
(1)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2)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跪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一一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泰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持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日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摘编自《史记·鸿门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C.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D.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A.军门,古代军营的大门,“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中的“军门”指军营大门之内。 |
B.参乘,又叫“车右”,指陪乘并护主的人,樊哙作为一名武士,当时身份为沛公的保镖。 |
C.卮,古代盛酒的器皿,即酒杯;“则与斗卮酒”中的“斗卮酒”,就是指一大杯酒。 |
D.封侯,封拜侯爵,受封之后能世袭爵位,吃皇粮,所以封侯常常是古人的奋斗目标。 |
A.樊哙有责任感。他听到张良所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的军情后,感到情况急迫,立即请求入帐,准备与项王拼命。 |
B.樊哙豪气十足。项王赐之卮酒彘肩,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显示出壮士“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的气量。 |
C.樊哙机警善辩。他在鸿门宴上瞅准机会,借酒抒怀,慷慨陈辞,说出了沛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语,最终使项王理屈词穷,羞愧难言。 |
D.樊哙处事果断。他随沛公借如厕之机出帐后,分析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严峻形势,力劝沛公不辞而别,立即逃出虎口。 |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2)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
B.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
C.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
D.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
A.高祖,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如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李渊被称为唐高祖。 |
B.“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
C.“陛下”, 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陛下”后来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 |
D.“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
A.《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
B.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独自一人进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
C.文章结尾部分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依附他人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
D.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
(1)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
B.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
D.崩,古代称帝王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绶。 |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小题1】翻译下面句子(1)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2)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3)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
【小题2】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郭解受人景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