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跪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一一赐之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泰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持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日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摘编自《史记·鸿门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C.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D.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门,古代军营的大门,“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中的“军门”指军营大门之内。
B.参乘,又叫“车右”,指陪乘并护主的人,樊哙作为一名武士,当时身份为沛公的保镖。
C.卮,古代盛酒的器皿,即酒杯;“则与斗卮酒”中的“斗卮酒”,就是指一大杯酒。
D.封侯,封拜侯爵,受封之后能世袭爵位,吃皇粮,所以封侯常常是古人的奋斗目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有责任感。他听到张良所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的军情后,感到情况急迫,立即请求入帐,准备与项王拼命。
B.樊哙豪气十足。项王赐之卮酒彘肩,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显示出壮士“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的气量。
C.樊哙机警善辩。他在鸿门宴上瞅准机会,借酒抒怀,慷慨陈辞,说出了沛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语,最终使项王理屈词穷,羞愧难言。
D.樊哙处事果断。他随沛公借如厕之机出帐后,分析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严峻形势,力劝沛公不辞而别,立即逃出虎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2)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6 04:0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因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於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馀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於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畏杀,因谢,不敢入 固:坚持
B.重耳之     :安于享受
C.而来此     :贫穷
D.重耳不敢当 :辞谢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
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  ②饥而从野人乞食  ③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④醉重耳,载以行  ⑤过曹,曹共公不礼  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逃到蒲城,被追杀时又逃到狄;惠公即位后,又被追杀,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十二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要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候。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改动)
【注】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陈述,述说
B.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遑:闲暇
C.冯敬之属尽害之 害:嫉妒
D.乃短贾生曰 短:诽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征为廷尉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B.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
C.文帝召以为博士  项羽于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D.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牛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C.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称,泛指高官。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2)闻长沙卑湿,自以寿小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小题5】贾谊给孝文帝提了哪些改革建议?

同类题3

鸿门宴(节选)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礼不辞小 让:谦让
B.我至军中 度:估计
C.沛公则车骑 置:置办,准备
D.其怒,不敢献 会:遇上
【小题2】下列句子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曰D.沛公安在?
【小题3】下列对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在山东时一向待人傲慢,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出来未辞而觉得于礼不合,表现了他能伸能屈的性格。
B.樊哙是一员有胆有识的武将,其劝说沛公及时脱身的一席话,足见其雄才韬略。
C.沛公最后虽然得了天下,但与西楚霸王相比,全然无勇无谋,因此,在发怒的项羽面前,带来的礼物也不敢拿出,只能在逃席后托张良转送。
D.项羽虽是西楚霸王,曾取得了赫赫战绩,但是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木赐,卫人,子贡,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谓门弟子曰:“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至齐,说田常曰:“君之鲁过矣,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吴王曰:“善。虽然,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子贡之越。越王除道郊迎,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如此,破越必矣。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许诺。于贡报吴王。吴王遂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修兵休卒以待之。”吴王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吴王去晋而归,三战不胜,越遂杀夫差。破吴三年,东向而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图,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B.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C.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D.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反义,或同义,如:韩愈,字退之。
B.二三子,敬称,指诸位。古人敬称对方的词还有“子”、“君”、“吾属”、“足下”、“殿下”“阁下”等。
C.乘,古时指四匹马拉的一辆车。春秋时代习惯用车辆的数目来衡量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即指中等诸侯国。
D.泗,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曲阜孔庙杏坛对联曰:“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洞彻时局,目光长远。在他出使齐国之前,他就清楚了田常伐鲁的根本目的,所以他的游说关键点放在伐吴将会对田常有利的方面。
B.子贡富有谋略,豪迈慷慨。子贡在田常犹豫时,慨然赴吴游说吴王,让吴王知道攻打齐国的好处,从而解决了田常的顾虑。
C.子贡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在游说越王时,先恐吓后利诱,建议越国派出军队攻打吴国,越王同意他的建议。
D.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与纵横家苏秦、张仪一样纵横捭阖。子贡的这次出使,堪称“上兵伐谋”的典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越王除道郊迎,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辱而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