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鯫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泰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是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和……交好
B.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下来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结婚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叔父,伯、仲、叔、季是中国古代兄弟排行,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B.诸侯,是古代中央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等。
C.关中,文中指秦函谷关以西广大地区,而古代关东多指函谷关以东广大地区.
D.东向,坐东向西,古代宴会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西向侍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知人善任,深得拥戴。当项伯告诉张良消息时,张良准备在逃走之前把消息告之刘邦,张良的表现说明刘邦深得部下拥护。
B.刘邦为人机智,善于交际。当张良告诉他和项伯关系时,刘邦马上请张良邀请项伯相见,以歌酒祝健康等谦卑方式来拉拢项伯。
C.刘邦善于言辞,说话得体。 面对项伯之时刘邦陈述理由令人信服,籍吏民、封府库是等待项羽前来,绝对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D.刘邦能屈能伸,因势善变。在项伯指点之下,刘邦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解释,他这种谦逊态度博得项羽谅解,因而项羽不愿杀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4 06:3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太史公曰:……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乌江,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节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
B.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同“隙”,嫌隙
C.自矜功伐 矜:夸耀
D.谓霸王之业 谓:认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然,籍何以至此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B.请以剑舞 以勇气闻于诸侯
C.樊哙侧其盾以撞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军中无以为乐     若舍郑以为东盟主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身死乌江,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开凿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取道,从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
A.具为上言之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B.以其辩得幸太子 大王亦幸赦臣
C.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事如此,此必及我D.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今君乃亡赵走燕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同类题3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自刎而死
【小题3】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小题4】翻译文中和教材中的句子。
(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 吾闻汉购我头金千斤,邑万户,吾为若德
(3)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B.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C.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D.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它由《周礼》地方官之长大司徒演变而来,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
B.“冠军”一词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宋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荣获“冠军”称号的人。汉代,冠军一词继续沿用,霍去病曾以战功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C.“社稷”,土神和灶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灶神,即祭拜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本纪”,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在《史记》中,项羽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兵败定陶之后,楚怀王亲任统帅,并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B.在进军战略上,项羽认为应该里应外合,快速出击,而宋义坚持坐山观虎斗,相机而为。
C.项羽认为钜鹿之战关系国家安危,而被楚怀王委以重任的宋义贪恋私利,将辜负所托。
D.项羽斩杀宋义后,借口奉了楚王的命令,并在群龙无首之际被推举为上将军,取代宋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2)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B.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C.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D.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士是指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也可以指有力量的勇士。
B.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尚书,副长官为左、右侍郎。
C.下车意思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这样就不会愧对死去的智伯了。因为智伯当年以国士之礼对待他,对他有知遇之恩。
B.豫让不用卑鄙的手段报仇,却在身上涂漆使自己长疮,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目的是使人认不出他。
C.豫让首次刺杀未成,襄子因表现胸襟气度,博取贤名而饶恕了他。
D.豫让自杀后,太史公写“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反映此事震撼人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性。
【小题4】请翻译下列句子。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