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不韦相秦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聊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冲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夕死。说有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子傒:异人的同父异母兄,当时的秦国太子。 ②一切:权宜之计。③士仓:辅佐子傒的人,其事迹不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
B.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
C.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
D.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不韦,春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丞相。他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小说家”。
B.质子,又称“侍子”,指派去他国充做人质的太子或宗室子弟。质子外交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外交策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纳质为押”。
C.避席,即离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对对方恭敬的一种礼节。
D.晏驾,宫车晚出。天子应晨起早作,故以“晏驾”讳称帝王死亡。帝王死亦称驾崩、大薨、千秋、百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吕不韦由商入政,施弄计谋,相秦封侯,位极人臣的过程。他在两国间穿针引线、运筹得当,充分反映了当时纵横家奉行策略至上主义的思想特征。
B.吕不韦认为耕种田地,做珠宝生意的赢利远不及建国立君所得到的利益多,还可荫庇后代,便转而投身政治。这表现了他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战略眼光。
C.吕不韦说服异人听其指挥,否则如果秦、赵两国将来某日延长盟约期,异人会被葬于粪土之中,只有依从他的计策,异人才能拥有秦国。
D.吕不韦算计到王后及其弟阳泉君潜在、迫切的政治需要,以太子子傒执政的弊害为说辞,成功说服了阳泉君进宫劝谏王后,继而使得王后请求赵国让异人返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夕死。
(2)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公子退让也。公子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平原君。平原君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秦兵不敢出。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留赵
秦王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B.乃与平原君计,五城封公子
口不忍献五城,公子退让也
C.平原君游,徒豪举耳
以无忌从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D.今平原君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2】下列叙述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战国时期,平原君也算是礼贤下士的贵族公子,但跟信陵君比就相去甚远,他不但不了解处士毛公、薛公的才能,就是已经投奔他的门客毛遂的才能也并不真正了解。
B.信陵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也表现在对处士毛公、薛公二人的态度上,他早就知道此二人有才能,于是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见他们,以能跟此二人交往为幸。后来在对待魏国的态度上二人为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C.当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赵孝成王与平原君商量将赵国的五个城封赏给了信陵君,后来因信陵君听了门客的劝告才自谦起来,赵孝成王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最后只将鄗作为信陵君的汤沐邑。
D.秦国不断派兵讨伐魏国,魏王日夜为此担忧,不计前嫌,派使臣去请公子。而公子出于私心,不准备救魏,后因毛、薛二公一番话使信陵君明白不救魏将无面目于天下,于是毅然奔魏。
【小题3】请用“/”给文中画线语段断句。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何当面目立天下乎
【小题4】翻译
(1)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地,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
注:①无忌,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②郑地,指原郑国的土地。公元前375年,韩攻克郑国首都,并迁都到那里。③大梁,战国时魏都城。④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负强秦之亲     负:辜负
B.更事必就易与利   就:趋向
C.若道河外,倍大梁 倍:背向
D.有周韩以间之     间:间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亲秦而伐韩 顺流而东行
B.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具告以事
C.若道河内 以为莫己若者
D.从林乡军以至于今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3)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小题4】魏无忌认为亲秦伐韩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①,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②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②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③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苏子:即苏代,苏秦的弟弟。②处女: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欲去之( ) (2)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
【小题2】请为选择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确含义。
(1)苏代伪谓齐王曰  ( ) 
A. 假装   B. 欺骗 C. 虚伪 D.伪装
(2)茂德王之赐    ( )
A. 有德行 B.恩惠 C. 赏赐 D.感激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甘茂亡秦且之齐 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B.厚其禄以迎之  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
C.弃逐于秦而出关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D.甘茂,贤人,非恒士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2)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小题5】甘茂为什么对苏代讲“江上处女”的故事?
【小题6】依据全文,概述苏代是如何帮助甘茂“重于齐”的。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谒者曰: “妾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摒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国是也。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①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王曰:“诺。”
其二日,王曰:“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②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曰:“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共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 今则未有。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曰:“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归之。越王敬螳螂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曰:“善。”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此之谓也。
颂日: 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
注释:①榱橑:cuī lǎo 房椽。②比目之鱼:相传比目鱼往往并肩而行,可以用来喻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③九九之人: 精通算学的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女造襄王之门    造:到
B.左右复于王 复:回禀
C.王辍食吐哺面起    哺:中含的食物
D.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审:审判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三逐于乡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如有过之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礼之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王犹见焉 蛟龙生焉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时无所容 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
B.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和下属、同事成为朋友,与妻子儿女关系融洽,互相学习,这就是在外边里面并行
C.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大王如果能够真诚地激励他,那么他也是可以任用的
D.物之所征,固不须顷 万物的应验,本来就用不了一会儿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B.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C.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D.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小题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人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所以不顾左右的态度,急忙召见她。
D.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小题6】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襄王与孤逐女谈后“遂尊相,敬而事之”。根据文意回答,齐襄王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雒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B.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C.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D.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枭”是古代刑罚,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上并进行示众,对犯有重罪的人所处的一种刑法。
B.“趣亨之”中的“亨”通“烹”是古代时一种酷刑,即将犯人投入装有沸水、热油的大镬、大鼎中煮或炸以处死的刑罚。
C.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文中指的是为栾布立的庙,百姓为感激和纪念栾布的祭祀地方。
D.“国”,文章指国都、京都,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的“国”的含义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王是平民时,栾布就和他交好,因为贫困,栾布就给人作雇工,几年后又被人卖作奴仆。孝文帝时作了燕国丞相、将军。
B.汉高祖诛杀了彭越,灭了三族,将彭越的首级悬于城头,不许任何人收殓。栾布却不顾这些,取下彭越的首级,“祠而哭之”,足见其重义轻生。
C.由于栾布违反皇帝旨意祭祀彭越而被逮捕,将要烹杀的时候,栾布沉着面对,据理直谏,最终皇上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都尉。
D.栾布在孝文帝时官至将军,并在平叛吴楚时有功被分封为俞侯,又一次担任燕国丞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2)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
B.相如因持璧却立 却:后退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 亡:丢失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C.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D.乃使其从者衣褐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拜送书于庭”相同的一句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C.设九宾于廷
D.欲以击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 “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而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娼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唐让曰 让:责怪
B.唐谢曰   谢:道歉、谢罪
C.文吏以法绳之 绳:衡量
D.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 椎:大铁椎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B.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即大伯,父亲的哥哥。《鸿门宴》中项羽称范增“亚父”,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B.“胡”,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战国以后、秦汉之际,多称匈奴为“胡”。
C.“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例如: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D.“尺籍”是书写军令、军功的簿册。“伍符”是古代军中各伍互保的符信。
【小题4】对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
——臣的父亲原是代国的丞相,很看好赵国的将军李齐。
B.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人少独处的时候吗?
C.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因此军队被打败,兵士都逃走了。赵王被秦兵擒获,国家也被灭了。
D.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
——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而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任务并责令他建立功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仰慕廉颇、李牧的威名,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冯唐则针锋相对,指出即使廉颇、李牧能再生于当世,汉文帝也未必能举贤任能,因而一时激怒了汉文帝。
B.汉文帝心悬边事,因而再次向冯唐咨询。冯唐抓住机会,说明君王任用边关大将,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而不从中干扰掣肘,将军才能建功立业,担当大任。
C.为了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冯唐又先后列举了李牧、魏尚二人的事例。他们二人都有杰出的指挥才能和治军本领,但因为中央干涉太多,因而都打了败仗。
D.冯唐对汉文帝的批评虽然言辞犀利,但因为理据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最终不仅使魏尚得到赦免,他本人也得以升迁。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字内  振:举起B.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C.隳名城,杀豪    隳:毁坏D.收天下之兵 兵:士兵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取百越之地②聚之咸阳③临不测之渊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③不同,②与①相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D.②与③相同,①与①相同
【小题3】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小题4】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开头的“六世”是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
B.从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在秦始皇继位之前,天下已经统一了。
C.秦朝通过武力夺取了天下,又试图用武力来统治天下,自始至终都没有施行仁义。
D.贾谊认为秦国在统一天下的时候没有施行仁义,但统一天下之后,应当施行仁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⑵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然后奸伪并起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者辞官。
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第一段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第二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第三四段以秦二世为例,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
B.选文与《过秦论》(上)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
C.贾谊作为士大大,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客观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
D.《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2)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