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谒者曰: “妾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摒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国是也。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①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王曰:“诺。”
其二日,王曰:“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②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曰:“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共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 今则未有。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曰:“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归之。越王敬螳螂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曰:“善。”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此之谓也。
颂日: 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
注释:①榱橑:cuī lǎo 房椽。②比目之鱼:相传比目鱼往往并肩而行,可以用来喻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③九九之人: 精通算学的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女造襄王之门    造:到
B.左右复于王 复:回禀
C.王辍食吐哺面起    哺:中含的食物
D.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审:审判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三逐于乡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如有过之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礼之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王犹见焉 蛟龙生焉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时无所容 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
B.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和下属、同事成为朋友,与妻子儿女关系融洽,互相学习,这就是在外边里面并行
C.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大王如果能够真诚地激励他,那么他也是可以任用的
D.物之所征,固不须顷 万物的应验,本来就用不了一会儿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B.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C.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D.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小题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人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所以不顾左右的态度,急忙召见她。
D.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小题6】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襄王与孤逐女谈后“遂尊相,敬而事之”。根据文意回答,齐襄王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3 11:30: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柯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弧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涨,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节选自《战国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财政大权。
C.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D.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造樊将军人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可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小题5】试结合选文与课文,概括荆轲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求:不超过70个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弱则必为王矣    役:役使
B.使者未来,又绝之  重:加重
C.乃使勇士往齐王    詈:辱骂
D.楚国不尚乎 全:保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仪狡诈的一组是(  )
①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②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
③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④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⑤张仪至,称病不朝  ⑥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自荐出使楚国,他的目的是离散齐楚联盟,为秦国攻打齐国扫清障碍。
B.陈轸认为与齐国绝交不仅会孤立楚国,还可能引来秦国和齐国的双面夹击。
C.张仪承诺给楚国商、於六百里土地,赢得怀王君臣的信任,促使楚国与齐绝交。
D.怀王不听陈轸劝告,兴兵攻打秦国,却因失去友邦反遭秦、齐、韩的联合打击。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新序·杂事四》)

【小题1】上文选自《新序》,由西汉时 进行采集史实、编纂而成。
【小题2】加点字解释。
(1)怨,祸之道也(  ) (2)此梁之阴也(    )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楚令因以梁瓜之美B.则又皆以灌矣
C.瓜日以美D.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E.上以无隐,益重之
【小题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 )
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②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
【小题6】分析第二段划线句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注)①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 ②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③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④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而徐趋,至而自 谢:道歉。
B.而臣衰,窃爱之 怜:可怜。
C.君之所使之    恣:任凭。
D.为长安君车百乘 约:备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氏求救齐 对曰:甚妇人
B.臣衰,窃爱怜之 位尊无功
C.老妇必唾面     此近者祸及身
D.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 不若长安君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B.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C.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D.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后,帝王的祖母的尊号。而“后”是帝王之妻的尊号。
B.填沟壑,指死。古代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故称。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列国国君的统称。其封地为“国”。
D.山陵崩,比喻帝王的死。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触龙善于化解对立。触龙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与太后谈论养生之道,使充满怒气与戒备心理的太后笑逐颜开。
B.触龙善于心理诱导。触龙为自己的幼子请托,是为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爱子之情,诱导她袒露心迹。
C.触龙善用激将之法。说太后爱燕后胜过长安君这一招引发了太后的反驳,但这终于让触龙赢得阐述爱子观的机遇。
D.触龙善于委婉劝谏。触龙始终未有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是太后自己提出“态君之所使之”,双方没有丝毫馗尬。
【小题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2)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①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②《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③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②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小题1】“疏”和“表”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多用于__________。
【小题2】与“外被项籍之灾”一句表述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过秦论》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孝文皇帝进言,表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孝文皇帝害怕自己的陵寝被挖掘,因而决定薄葬。
B.秦始皇大建陵墓,陪葬丰厚。天下人被他的劳役所困而反抗,墓地修建还未完成,百万军队已经到骊山脚下。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
D.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小题4】本文在论证上很有特色,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