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不韦相秦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聊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冲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夕死。说有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子傒:异人的同父异母兄,当时的秦国太子。 ②一切:权宜之计。③士仓:辅佐子傒的人,其事迹不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
B.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
C.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
D.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不韦,春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丞相。他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小说家”。
B.质子,又称“侍子”,指派去他国充做人质的太子或宗室子弟。质子外交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外交策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纳质为押”。
C.避席,即离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对对方恭敬的一种礼节。
D.晏驾,宫车晚出。天子应晨起早作,故以“晏驾”讳称帝王死亡。帝王死亦称驾崩、大薨、千秋、百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吕不韦由商入政,施弄计谋,相秦封侯,位极人臣的过程。他在两国间穿针引线、运筹得当,充分反映了当时纵横家奉行策略至上主义的思想特征。
B.吕不韦认为耕种田地,做珠宝生意的赢利远不及建国立君所得到的利益多,还可荫庇后代,便转而投身政治。这表现了他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战略眼光。
C.吕不韦说服异人听其指挥,否则如果秦、赵两国将来某日延长盟约期,异人会被葬于粪土之中,只有依从他的计策,异人才能拥有秦国。
D.吕不韦算计到王后及其弟阳泉君潜在、迫切的政治需要,以太子子傒执政的弊害为说辞,成功说服了阳泉君进宫劝谏王后,继而使得王后请求赵国让异人返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夕死。
(2)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1 05:0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先生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庶民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闾里监门,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有万国。何则?以行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卒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士之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鄙野闾里监门,安可得而有乎哉?”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
(节选自《战国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王不  通“悦”,高兴
B.且颜先生与寡人  出游
C.妻子衣服丽都 妻子和儿女
D.士生乎野 边远的地方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颜斶隐士风骨的一组是(  )
①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②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③以行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④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
⑤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⑥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斶是一个刚直不阿、洁身自好而又向往淡泊宁静生活的隐士。
B.齐宣王的左右极力夸耀齐宣王富有尊贵、人心所向的情景,其目的是为了驳斥颜斶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观点,同时迎合讨好齐宣王。
C.齐宣王要颜斶拜他为师,并许诺“食太牢”、“出乘车”、“妻子衣服丽都”,但是颜斶还是告辞离开了。
D.颜斶以璞玉自比,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加工制作就受到了破坏,就不再是宝物值得珍爱,也就不完好了。表明其不愿出仕、洁身自好、渴望过淡薄宁静的隐士生活的愿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
(2) 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疑其有改悔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 皆白衣冠以送之 以其无礼于晋
C.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 仆所以留者 所以游目骋怀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 “世子”。
B. 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担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意,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凉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狠毒,刻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丹不忍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B.①能得樊将军首 ②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C.①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斯人,吾谁与归
D.①伏尸哭,极哀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句子是(  )
A.进兵略地
B.封之
C.秦兵旦暮渡易水
D.至燕
【小题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句子是( )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王之蔽甚矣。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小题5】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