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孟子(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荀子(前313-前238)
-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韩非子》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1)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论语》)
(2)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⑤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⑥;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道:同“导”,训导。②齐:整治,整顿。③免:免罪、免祸。④格:至,归顺。⑤为吾善;自我完善。⑥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足十个。【小题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___韩非子:__________
【小题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A.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
B.先秦诸子的议论文富有魅力,个性鲜明。《论语》简而能赅,态度雍容。《庄子》的文章气势逼人,善用比喻。《孟子》的文章汪洋辟阖,大抵寓言。 |
C.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或“兼相爱”,他的“非攻”“节用”等思想都是从核心思想引发而来的。 |
D.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观。他主张国君以法律治国,而且必须严刑峻法。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五蠹》)
【小题1】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不同。
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也,无所苟而已矣。(《论语》)
②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
③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公孙龙子》
【小题1】①③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
【小题2】分析①②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
【小题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
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 |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
晋平公与群臣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 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这不是国君所应该说 的话。”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小题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
B.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
C.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
D.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
A.没有人乐意当国君,因为他的话没有一句是真实的。 |
B.没有比当国君更快乐的了,仅仅是他的话就没有人违抗。 |
C.没有比当国君更快乐的了,因为他的话没有一句是真实的。 |
D.没有人乐意当国君,仅仅是他的话就没有人违抗。 |
A.此乃朕之所言非也 |
B.是非臣之所言也 |
C.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
D.此人君之非言也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鬻(yù)——卖 |
B.誉——荣誉. |
C.或曰——有的人说 |
D.应——回答 |
A.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 |
B.拿你的矛去陷害你的盾 |
C.以为你的矛可以刺你的盾 |
D.以子的矛陷害子的盾 |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
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①于汤,百里奚自以为虏于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
若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取材于《韩非子·难二》
注:①宰:厨师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于使人 佚:同“逸”,安逸 |
B.以事遇于法则行 遇:适合 |
C.此不可释也 释:放弃 |
D.其君死而臣桓公 臣:我 |
A.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 伊尹自以为宰于汤 |
B.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 授之以政 |
C.使人又非所佚也 若使管仲大贤也 |
D.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 若使桓公之任管仲 |
A.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 君主虽然是使用人,但必须用法度来衡量他们,用名实是否相符来检验他们。 |
B.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 不杀害幼君而去治理天下的人,一定不肯背着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敌。 |
C.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 这就好比有桀、纣一样的行为而处在汤、武之上,齐桓公是很危险的。 |
D.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 |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与优人的对话告诉我们得到贤才很不容易,得到贤才后做国君就很容易了。 |
B.伊尹和百里奚二人蒙受羞辱为君主献计献策的事例证明君主得到贤才是很容易的。 |
C.作者通过管仲和周公旦的对比,证明管仲不会背叛齐桓公,会尽心辅佐齐桓公的。 |
D.用桀、纣处汤、武之上和简公处田常之上与桓公处管仲之上类比,说明桓公处境危险。 |
①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
②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
【小题6】文段最后说:“故曰:桓公暗主。”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齐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
(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2)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
(《韩非子·解老》)
【小题1】子贡在反驳棘子成时说“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在强调________重要性。在论述“文”“质”的关系时,采用了比喻说理,请写出比喻的喻体。文:_____________________质: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这两段文字,分别说出棘子成、韩非子的文质观,并作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