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索人,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

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汤,百里奚自以为虏于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也,君人者焉佚哉?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

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取材于《韩非子·难二》

注:①宰:厨师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使人    佚:同“逸”,安逸
B.以事于法则行 遇:适合
C.此不可也  释:放弃
D.其君死而桓公 臣:我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闻君人者劳索人 伊尹自以为宰
B.桓公君人为劳于索人 授之
C.使人又非所佚也   若使管仲大贤也
D.是以简公易居田常之上也  若使桓公任管仲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
君主虽然是使用人,但必须用法度来衡量他们,用名实是否相符来检验他们。
B.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
不杀害幼君而去治理天下的人,一定不肯背着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敌。
C.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
这就好比有桀、纣一样的行为而处在汤、武之上,齐桓公是很危险的。
D.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
桓公不能识别臣子欺主还是不欺主,已经很明白的了。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与优人的对话告诉我们得到贤才很不容易,得到贤才后做国君就很容易了。
B.伊尹和百里奚二人蒙受羞辱为君主献计献策的事例证明君主得到贤才是很容易的。
C.作者通过管仲和周公旦的对比,证明管仲不会背叛齐桓公,会尽心辅佐齐桓公的。
D.用桀、纣处汤、武之上和简公处田常之上与桓公处管仲之上类比,说明桓公处境危险。
【小题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
②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
【小题6】文段最后说:“故曰:桓公暗主。”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齐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1 03:39: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王之社稷也 氓:通“泯”,灭,亡
B.攻韩管 拔:攻克,攻取
C.则臣离上而下周 比:接近,勾结
D.而下为之也  信:的确,确实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毁为罚也  斧斤时入山林
B.此亡本也    不知东方既白
C.比周以为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D.上尊而不侵 夫夷以近,游者众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
——(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
B.今若以誉进能
——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
C.故忠臣危死于非罪
——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
D.巧匠目意中绳
——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小题6】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难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为虫也,柔可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人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柔可而骑也   狎:戏弄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说之厚利 其半啖君
B.则阳收其身实疏之  武公怒戮之
C.而说以名高 夫龙为虫也
D.厚者戮,薄者见疑  母之故,忘其刖罪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小题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小题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小题6】请从文中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简要概括,并谈谈该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来说有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信,罚严而。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比降之罪。”人之涂其体,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从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者,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①。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韩昭侯使人藏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

(取材于《韩非子》)

注:①式:通“轼”,在这里是凭轼致敬之意。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罚严而 必:坚决
B.比降之罪 北:北方
C.濡衣而走火者   被:通“披”,穿着
D.韩昭侯使人藏裤 弊:旧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赏厚信     救火不死者
B.不求火 中之
C.吴起魏武侯西河之守    子之服亲丧者,爱之也
D.有能徒此西门之外者    上以为慈爱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死敌之赏
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
B.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
(吴起)就倚靠着一辆战车到北门外发号施令
C.为其有气故也
因为它有勇气的缘故
D.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
皱眉有皱眉的缘故,笑有笑的缘故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
【小题5】选文讲述了许多赏罚这事。阐述赏罚与政事的关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针对不同的进谏方式给予不同赏赐:“_________,受上赏;______,受中赏;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对赏罚的见解:“不宜偏私,_________”。
【小题6】选文第一段、第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许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