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孟子(前372-前289)
-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庄子》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求学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早“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求学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早“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中《经首》之会 会:节奏 |
B.庖丁释刀对曰 释:放弃 |
C.族庖月更刀 族:众,指一般的 |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
A.“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的《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乐曲名。 |
C.“谥”即“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如“文惠君”“秦昭王”“齐宣王”。 |
D.庄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审议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
B.文章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
C.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我決起而飞 決:疾速的样子 |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去,往 则芥为之舟 芥:芥草 |
C.怒而飞,其 翼若垂天之云 怒:恼怒 而后乃今培风 培:凭 |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坳:凹陷不平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水浅而舟大也 |
C.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南冥者,天池也 |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
B.批大郤,导大窾 批:劈、击 |
C.如土委地 委:卸落 |
D.善刀而藏之 善:拭擦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臣之所好者道也 |
B.技经肯綮之未尝 |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
A.足之所履 杳不知其所之也 |
B.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族庖月更刀 |
C.为之四顾 视为止,行为迟 |
D.技盖至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最终的顿悟;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就算技艺再高超在关键地方也要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形有声有态;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尊重规律。其三,谨慎小心,收藏锋芒:“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简而言之,“依理——谨行——藏锋”。 |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⑥物⑦或行或随⑧;或觑或吹⑨;或强或羸⑩;或载或隳⑾。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⑿。
——《道德经》
注:①取:为、治理。 ②为:指有为,靠强力去做。 ③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④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⑤执:掌握、执掌。 ⑥夫:发语词。⑦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⑧随:跟随、顺从。⑨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⑩赢:赢弱、虚弱。⑾或载或隳:载,安稳。隳,危险。⑿泰:极端。
【小题1】上述材料体现老子的什么思想?
【小题2】我们怎样看待老子的这一思想?
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⑥物⑦或行或随⑧;或觑或吹⑨;或强或羸⑩;或载或隳⑾。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⑿。
——《道德经》
注:①取:为、治理。 ②为:指有为,靠强力去做。 ③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④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⑤执:掌握、执掌。 ⑥夫:发语词。⑦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⑧随:跟随、顺从。⑨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⑩赢:赢弱、虚弱。⑾或载或隳:载,安稳。隳,危险。⑿泰:极端。
【小题1】上述材料体现老子的什么思想?
【小题2】我们怎样看待老子的这一思想?
阅读文化经典选段,回答下面小题。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①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②,散五采,胶离朱③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④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⑤之行,钳杨、墨⑥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庄子·胠箧》)
①擿:zhi,同“掷”。②文章:此指文彩,花纹。③离朱: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慎子》:“离朱之时,察毫末于百步之外。” ④工倕:相传是尧时的巧匠。⑤参:指曾参。史:指史鰌。⑥杨:指杨朱;墨:指墨翟。皆是先秦时思想家,善辩家。
【小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②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小题2】庄子在文中宣扬的是什么?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①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②,散五采,胶离朱③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④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⑤之行,钳杨、墨⑥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庄子·胠箧》)
①擿:zhi,同“掷”。②文章:此指文彩,花纹。③离朱: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慎子》:“离朱之时,察毫末于百步之外。” ④工倕:相传是尧时的巧匠。⑤参:指曾参。史:指史鰌。⑥杨:指杨朱;墨:指墨翟。皆是先秦时思想家,善辩家。
【小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②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小题2】庄子在文中宣扬的是什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一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
B.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 |
C.乔治·萧伯纳是爱尔兰戏剧作家,1925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主要作品有《鳏夫的产房》《圣女贞德》等。 |
D.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和老子合称“老庄”。 |
B.韩愈,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
C.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
D.《变形记》的作者是意大利小说家卡夫卡,他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浒》也称《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
B.《庄子》乃战国时期庄周所著,原为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唐中宗曾下诏名《庄子》为《华南真经》。 |
C.契诃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欧•享利、莫泊桑合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套中人》等。 |
D.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等。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①者承蜩②,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③株拘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①痀偻:驼背。②蜩:蝉。③厥:竖。④株拘:树根盘错处
【小题1】翻译句子。(2分)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小题2】庄子借“痀偻承蜩”的故事,来说明养生的什么基本方法?(2分)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①者承蜩②,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③株拘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①痀偻:驼背。②蜩:蝉。③厥:竖。④株拘:树根盘错处
【小题1】翻译句子。(2分)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小题2】庄子借“痀偻承蜩”的故事,来说明养生的什么基本方法?(2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例句: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 既来之,则安之 D. 眄庭柯以怡颜
【小题2】与“我,东海之波臣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刘备,天下枭雄 B.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 南冥者,天池也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庄周忿然作色曰 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③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④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A.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D.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小题1】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 既来之,则安之 D. 眄庭柯以怡颜
【小题2】与“我,东海之波臣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刘备,天下枭雄 B.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 南冥者,天池也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庄周忿然作色曰 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③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④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A.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D.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