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
【小题3】《论语》里有很多句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或熟语,请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者熟语。
(1)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2)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诿:
(3)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
(4)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小题1】“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小题2】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
【小题3】《论语》里有很多句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或熟语,请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者熟语。
(1)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2)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诿:
(3)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
(4)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
B.无乃尔是过与 过错 |
C.数罟不入洿池 密 |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跌倒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其身也,则耻焉 |
B.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 |
B.孔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
C.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
D.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季氏的阴谋。 |
(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有人调侃:神马都是浮云。“浮云”到底是个啥?请结合材料中的句子理解“浮云”的比喻义,一定要说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有人调侃:神马都是浮云。“浮云”到底是个啥?请结合材料中的句子理解“浮云”的比喻义,一定要说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
【注】①献:进言指出。②干:违背。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思想。
【小题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
【注】①献:进言指出。②干:违背。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思想。
【小题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不器②。”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③也。”
(《论语·公冶长》)
注①造次:危难时。②器:某种器具。③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小题1】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器也”“瑚琏也”,他的言外之意是 。
【小题2】综合以上材料,评说孔子的君子观。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不器②。”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③也。”
(《论语·公冶长》)
注①造次:危难时。②器:某种器具。③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小题1】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器也”“瑚琏也”,他的言外之意是 。
【小题2】综合以上材料,评说孔子的君子观。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面小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下列各项中,对上文《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而上述选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
B.丈人语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在倨傲的态度中,表现出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又是他所不能认可的。 |
D.在周游列国却得不到重用的背景下,孔子依然没有被丈人的人生态度所影响,对丈人“不仕无义”、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予以批评。 |
阅读《论语》选摘,回答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所给的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富哉言乎!
【小题4】文言文翻译。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请问其目 目:详情。 |
B.尧舜其犹病诸 诸:诸多。 |
C.不可以久处约 约:贫困。 |
D.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广大。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夫子言之,与我心有戚戚焉 |
B.富哉言乎/天下事有难易乎 |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无求生以害仁/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再也 |
例句:富哉言乎!
A.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
B.善哉问也! |
C.浴乎沂,风乎舞雩。 |
D.其何以行之哉? |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小题。
(甲)司马牛①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丙)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释)①司马牛: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魁的弟弟。桓魁因“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魁不是他哥哥。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貌。
【小题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小题3】从(甲)中能看出司马牛为何内心忧惧?从(乙)(丙)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甲)司马牛①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丙)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释)①司马牛: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魁的弟弟。桓魁因“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魁不是他哥哥。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貌。
【小题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牛既不认兄长,又愁自己不能成为君子,因此陷入愁苦忧虑之中。 |
B.孔子启发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因为君子能经常反省自己并做到问心无愧。 |
C.子夏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开导司马牛,要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变故。 |
D.子夏以为,只要胸襟开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不必为孤独而担忧。 |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
D.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试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
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
B.子贡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 |
D.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因此说“德衰”。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了这个典故。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从材料中找出4个成语。
(2)文中的“均无贫”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的意思是否一样?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从材料中找出4个成语。
(2)文中的“均无贫”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的意思是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