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3)《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小题1】回忆书本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为什么“民鲜久矣”?
【小题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1)《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3)《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小题1】回忆书本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为什么“民鲜久矣”?
【小题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对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小题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说:说明 | B.乐:音乐 |
C.知:知识 | D.愠:恼怒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篇》)
【小题1】孔子告诉学生,不断地_______可以帮助自己到达君子的境界。
【小题2】结合材料简析君子“不忧”或“不惧”的内涵,并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篇》)
【小题1】孔子告诉学生,不断地_______可以帮助自己到达君子的境界。
【小题2】结合材料简析君子“不忧”或“不惧”的内涵,并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提倡的“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⑴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⑵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⑶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⑷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
【小题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礼”的作用。【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提倡的“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一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二
义,利也。(《墨子·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为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
【小题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小题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一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二
义,利也。(《墨子·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为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
【小题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小题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题文)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问仁。子日:“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子日:“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论语八佾》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麅。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上》
【小题1】(小题1)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礼”的作用。
【小题2】(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提倡的“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颜渊问仁。子日:“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子日:“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论语八佾》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麅。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上》
【小题1】(小题1)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礼”的作用。
【小题2】(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提倡的“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小题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和马的态度。
【小题2】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小题3】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更认同上面哪一种标点。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小题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和马的态度。
【小题2】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小题3】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更认同上面哪一种标点。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
①阮公,即阮籍,竹林七贤之一。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的“史”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小题2】请比较材料②③中,儒家和阮籍“理想人格”与“礼法观”的不同。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
①阮公,即阮籍,竹林七贤之一。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的“史”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小题2】请比较材料②③中,儒家和阮籍“理想人格”与“礼法观”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日:“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小题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____。(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
【小题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日:“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小题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____。(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
【小题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
②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庄子•列御寇》)
【小题1】解释材料①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意思。
【小题2】请说说材料②中孔子提出的九种识人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
②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庄子•列御寇》)
【小题1】解释材料①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意思。
【小题2】请说说材料②中孔子提出的九种识人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