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小题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_________的内涵。(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5个字)
【小题2】孔子为什么对“乡愿”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小题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_________的内涵。(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5个字)
【小题2】孔子为什么对“乡愿”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文化经典解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结合你对《论语》以及孔子思想的了解,简要分析并明确这句话中所表明的“启”“发”得以实现的条件。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结合你对《论语》以及孔子思想的了解,简要分析并明确这句话中所表明的“启”“发”得以实现的条件。
(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所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小题1】“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可看出孔子怎样的品格?
【小题2】孔子曾说“我欲仁,斯仁至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实现“仁至”的理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所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小题1】“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可看出孔子怎样的品格?
【小题2】孔子曾说“我欲仁,斯仁至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实现“仁至”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材料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小题1】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___的人。
【小题2】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材料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小题1】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___的人。
【小题2】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五蠹》)
【小题1】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不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五蠹》)
【小题1】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修身》)
【小题1】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小题2】第二、三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修身》)
【小题1】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小题2】第二、三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蓧 荷:背负。 |
B.植其杖而芸 芸:除草。 |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厉的批评。 |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方六七十
【小题2】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小题4】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有何不同?
【小题5】曾皙答话前的动作为什么写得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
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小题4】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有何不同?
【小题5】曾皙答话前的动作为什么写得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④乐亦在其中矣
【小题3】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实、不虚。 |
B.以告者过也 过:犯错误。 |
C.人不厌其言 厌:满足。 |
D.饭疏食饮水 饭:吃。 |
①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④乐亦在其中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例句: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A.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
B.以告者过也 |
C.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
D.见义不为,无勇也 |
(1)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闻斯行诸 斯:这。 |
B.赤也惑,敢问 敢:敢于。 |
C.陈文子有马十乘 乘:车马。 |
D.犹吾大夫崔子也 犹:像。 |
A.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B.三已之,无愠色 |
C.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
D.赤也惑,敢问 |
A.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
B.孔子对令尹子文与陈文子的做法给予了否定。 |
C.孔子认为,为人“忠”与“清”都还不能称得上“仁”。 |
D.孔子这里所说的“仁”,不仅包括“忠”与“清”,还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方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
(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