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日:“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小题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____。(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
【小题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3:0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B.比及三年    比:比较
C.以俟君子 俟:等待D.鼓瑟希 鼓:弹奏
【小题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也退,故进之     退:退缩。
B.旧令尹之,必以告新令尹   政:政事。
C.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两个人。
D.弃而之  违:离开。
【小题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求退,故进之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
B.①旧令尹之政,必新令尹 ②皆美于徐公
C.①未知。得仁 ②少,月出于东山之上
D.①一邦     ②二虫又何知
【小题3】下面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照搬照用。
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他们两人还算不上仁。
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称为君子。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B.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C.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D.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届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
B.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
C.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一年分四季,一季分カ三个月,分別为孟、仲、季。
D.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一般在宗店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
B.冉有为人谦虚,説活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
C.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D.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米,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